地质学实习报告最新

时间:2025-10-10 11:41:08
地质学实习报告最新

地质学实习报告最新

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质学实习报告最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质学实习报告最新1

实习地点:新景公司

实习时间:20xx.12.10-12.30

20xx年 12 月30日

第一章 概况

第一节 目的和任务

认识实习是专业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

1、学习实习矿井工程技术人员及工人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崇高品德,培养学生为祖国的煤炭事业而奋斗终身的精神。

2、建立学生对煤矿整体及一通三防系统的感性认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任务:

1、了解矿井地面生产及辅助系统的布局及其功能。

2、了解矿井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包括:

1)矿井地理位置、交通情况、地形特征、气候条件等;

2)矿井煤系地层特征,主采煤层赋存情况,顶底板岩性,地质构造;

3)矿井水文地质情况、矿井瓦斯等级、煤层自燃倾向。

3、了解矿井开拓开采概况。包括:

1)矿井开拓:井筒位置及数目、水平划分、大巷布置、采区划分;

2)矿井开采:采区巷道布置、阶段划分、采煤方法、顶板管理方法等;

3)巷道掘进方法及生产工艺。

第二节 位置和交通

盘城岭井田位于左权县辽阳镇后窑峪村,距县城1.5KM,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32019~1132227,北纬370508~370720。井田南北长约km,东西宽约km。面积为8.042km.井田北东部为鑫顺煤业(原殷家庄煤矿),西部为神火集团高家

庄探矿区,东部、南部均无矿井。

盘城岭井田位于左权县城北1.5km处,其间有公路相通。距井田南界约2km有阳(泉)—黎(城)公路,在井田南界1km外有太(谷)—邢(台)公路。阳(泉)—涉(县)铁路在井田以东通过。北距阳泉130km,东距邢台120km,南东距邯郸155km,西距榆社45km,区内交通较为方便。

第三节 自然地理

井田位于太行山西麓,属中低山侵蚀区,基岩大片裸露,切割较强烈,沟底发育,地形复杂。地势总体趋势是东北高,西南低,最高点位于井田东北山顶,海拔1342.0m,最低点位于井田西南角的王家河河床,海拔1125.0m,最大相对高差为216.90m。

本区属海河流域清漳河水系,距井田南界约1km为清漳河西源,由北西向南东流经左权县城南。在左权县南东约40km处与从北往南留的清漳河东源流入清漳河主流。清漳河平均流量1970m3/s,井田东部有后窑峪河由北向南流过,雨季水量较大,平时水量微小,属季节性河流。其它河沟,如井田西部的七里河、王家河只在雨季才有水由北向南流入清漳河西源。

井田位于太行山区,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干旱多西北风,夏季温和多雨多东南风,秋季天高气爽。据气象局提供的资料,最高气温为35.6(1981年),最低气温—25(1984年),年平均气温7.5.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内,年降水量最多可达550~600毫米。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84.4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708.7毫米。多年平均无霜期为159天。最大冻土深度为90厘米,一般从头年10月开始,到第二年4月解冻。

本地区历史上未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据历史记载,明嘉靖、清道光年间曾发生过次有感地震,但都是邻区发生地震波及到本地区。建国后,据记载曾发生过35次地震,其中大于4级的4次,大于3级的7次,小于3级的24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GB50011—201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将本地区划分为七级基本烈度带。

第二章 勘查与矿井地质工作

1954年地质部213队在昔阳—襄垣一带开展过普查找矿工作。其中包括地质填图、小窑调查以及槽探工程等。地形底图系1920年陆军测量局测绘的1:50000地形图,精度很差,地物精度误差达800~1500米。

1958年4~9月,山西煤管局地质勘探局119队在地质部213队普查找煤的基础上,进行了包括本井田在内的昔阳—左权地质普查工作。同年12月提交了普查报告。1962年经山西煤管局地质勘探局复审,定位不合格。并以决议书011号不予批准,注销储量。该项工作在井田内施工了80钻孔,因当时条件有限,没有测井资料,而且太原组15号煤层情况不明。

1988年晋中市煤田地质勘探队在井田东南部施工了B—1钻探煤钻孔,目的在于了解4号煤层,终孔层位于山西组底部,孔深352米。

1998年4月15日至1999年8月13日晋中煤田地质勘探队对井田进行了精查,在井田内施工了6个钻孔,工程量达3136.36米。在钻探施工过程中相应完成了1:5000地质填图8km2,三维地震勘探0.35km2和精查勘探设计中所拟定的物探测井、生产矿井调查、采样测试、水文地质等工作。

2019年4月至今山西地宝能源有限公司在井田内施工3个钻孔,其中地质孔2个,水文孔1个,目前正在施工中。

第三章 矿井地质

第一节 区域地质情况

井田位于紫会向斜东翼南部,出露地层由东向西,由老到新有二叠系下统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地表大部分被第四系覆盖。基本构造形态为一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一般8~10·,局部达15·以上,未见落差5m以上的.断层。

第二节 含水层与隔水层分布

一、主要含水层

井田内的含水层,根据邻区资料,沿用其划分方法,由老到新分数如下:

1、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组

井田内松散岩层主要是第四系地层,分布于山顶、山坡、沟谷中,不整合于各时代底层之上。分布于山坡、山顶的中更新统离石黄土和上更新统马兰黄土,细颗粒,补给条件差,一般含水微弱。位于由间沟谷及七里河、王家河、后窑峪河等河沟沿岸的第四系冲积层,含水层性以卵、砾石和沙层为主,冲积层厚0~25m。基底一般为砂、泥岩,补给条件优越,地下水水量丰富。井田外的左权电厂、化肥厂及庄则村的供水井成井时均自流。化肥厂2号井单位涌水量2.2L/s.m,电厂2号井自流量30.8m3/h,水质为SO4HCO3-----型,矿化度小于1g/L。

2、碎屑岩类裂隙含水层组

碎屑岩类裂隙含水层组包括石盒子组砂岩含水层和山西组煤系地层砂岩含水层。

⑴石盒子组砂岩裂隙含水层

包括下石盒子组下段K8砂岩含水层,上段底部K9砂岩含水层,以及上石盒子组下段底界砂岩(K10)含水层。 ……此处隐藏22212个字……物风化,还有如何辨节理两侧岩石移动方向等。与单纯的死记硬背学习书本上理论知识相比,这种参照实物的讲解更能让我们容易理解记忆,可谓事半功倍,终于理解什么叫“纸上寻来终觉浅,得知此事要躬行”了。到了山脚下,老师还向我们讲解了有关坡积土和残积土的有关知识,并教我们如何去辨别。随上下山来回,但同学们脸上丝毫不显倦意,仍是认真肯切的听老师讲解。这一路虽然时间并不长,但感觉收获很大,不仅将书本上的知识参照实物复习了一遍,并且理解的更加深刻,记的更加牢固,也学到了不少书本上没有的知识,长了些经验。今天的实习就这样结束了,大家各自离去,下午回到宿舍仍不敢懈怠,查找了一些关于矿物和生物化石的有关资料,因为明天我们要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参观。

星期三

今天的实习内容是参观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矿物岩石和生物化石标本。早上起的很早,因为没有老师的带领也没去过地化所,我们只能边走边打听。幸好地化所离我们学校不太远,几经打听终于找到了地方,老师和许多同学已经到了并开始讲解了。这里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了,各种各样的矿物岩石标本,还有古生物化石标本让人目不暇接。不仅我们书本上列出的矿物应有尽有,而且每一种矿物又有好几种不同的标本,颜色形态各不相同。比如,最常见的石英、石膏、云母,因为所含矿物元素的不同或量的多少油各自分为几种不同的种类,虽然它们有很多特征相同,但如果真的拿出来让我们这种毫无经验的'学生来辨别的话,还真的很困难,因为书上所提供只是它们的最普遍的特征,真正对应具体事物还要具体的分析了。在地化所的展览馆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要数那些古生物的化石标本了,像鹦鹉咀龙化石、硅化木化石、一场华夏鸟化石、早白垩世九佛堂钼、凌源潜龙化石和恐龙蛋化石,这些宝贵的资源遗迹无不显示出我华夏土地的历史悠久,是我们研究历史,揭示大

自然奥秘的不可或缺的资料。每一种矿物标本和化石标本旁边都有一个白色的标签,上面注明标本的名称,出处,化学成分等内容,是我们了解学习的重要根据特。别是那些关于矿物的物理化学成分与书介绍的大致相同,着实让我们好好的复习了一下课本上的知识。宿老师还在一旁向我们讲解某些标本的来源和它们背后的故事,更是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在我看来,这间面积展览馆虽然不大,但却像一副巨大的历史画卷,向我们展示了地球生物和矿物的演变形成历程,揭示着无数的奥秘。从小到如尘沙般的稀有矿物,到巨大的晶莹剔透的萤石,无不是历经千年的演化成型,都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历史宝藏。

星期四

今天实习的内容是去听地质讲座,老师特意给我们请了地质专家贾教授给我们讲一下我国地质自然灾害的情况。

众所周知,最近两年我国地质灾害频繁严重,西南大旱、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南北方洪水、舟曲特大泥石流,这些自然灾害不仅给我国的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失,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更是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防治这些自然灾害成了我国如今刻不容缓的任务。贾教授言简意赅,主要针对我如今的状况,谈论了关于地震灾害和泥石流灾害。我国处于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东南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等四大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不稳定,又有专家提出现阶段乃是地壳运动的活跃阶段,因此我国最近几年特大地震灾害频繁。但遗憾的是据贾教授说,现阶段无论是是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没有有效预测地震灾害的方法与措施。据不完全统计从1900年到2008年100多年的时间内,全世界因地震灾害死亡的人数中,中国死亡人数614522人,居世界首位,占到总人数的33·20%!人本居次位,但死亡人数却只有166771人,与日本相比中国所经历的地震次数远远不及,但死亡人数却远超日本。归根到底,不是我国的地震预警措施不好,而是我们的抗震救灾措施还不够到位,虽然现阶段我国的抗震救灾措施已经趋于全面,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仍需继续努力。大量自然灾害齐发原因不至一处,既于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有关,与我们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环境破坏尤为严重,在四川舟曲泥石流爆发后,专家考究灾害发生的原因,发现在最近10年内舟曲的植被覆盖率从67%下降到如今的20%,速度之快令人咋舌,试想没有了植被的覆盖,泥石流岂不横行无阻,才酿成今日惨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在任何灾害面前我们都是不会屈服的,更要想进一切办法阻止预防。预防,预测,救灾,重建,这就是贾教授同全国诸位知名专家共同提出的自然灾害四道防线,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完善救灾措施,尽量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相信万众一心,定能战胜一切自然灾害。

讲座一直持续到中午,大家对中国自然灾害现状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由于明天老师要带我们去工地参观基坑工程,下午我们便搜集有关基坑的资料,并通过老师给的有关基坑的资料熟悉一下实习的内容。

星期五

今天是我们实习的最后一天了,也是我们一直以来最为期待的,宿老师和陈老师带领我们去参观西江饮水工程的盾构始发井的基坑工程。虽然天下着雨,但丝毫没有影响到大家的兴致,坐车大约一个小时左右我们到达了工地,由工地的刘总工程师亲自为我们讲解始发井基坑施工的整个过程。

始发井基坑外包尺寸(含围护结构)48·2m×17·2m,开挖深度约为15·62~16·12m。基坑围护结构采用地下连续墙+2道砼内支撑支护型式。由于基底位于砂层,地下水位较高,采用三重管旋喷桩用于基坑封底止水和连续墙接头止水。主体结构为1·5m厚钢砼底板和600mm厚钢筋混凝土内衬墙。盾构井端头地层采用三管旋喷桩结合水泥土搅拌桩进行加固。基坑采用1000mm厚连续墙,其顶部设置1600mm×1000mm的冠梁;采用2道砼内支撑系统,第一道支撑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撑,截面为800mm×1000mm,支撑在冠梁上;第二道为800mm×1000mm钢筋混凝土支撑,支撑在1600mm×1000mm砼腰梁上。由于我们目前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有限,开始对以上的讲解介绍有很多地方不明白,但经刘总工程师图文并茂的讲解,又经工地资深技术人员的亲自实地参观讲解,我们对整个基坑的施工原理过程有了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最后刘总工程师还让我们看了了盾构机的工作原理和过程的视频,让大家一饱眼福,对神秘的盾构过程有了一些了解。

时至中午,大家才意犹未尽的离开了工地,这次工地参观果然不虚此行,不仅让我们增长了知识阅历,还让我们对以后可能从事的工作有了些许的了解,我感觉非常的充实。实习收获:也许美好的时光总是让人觉得短暂,长达五天的地质实习就这样匆匆结束了,但总感觉自己的心还留在那火炉山上,那地化所展览馆,那壮观的基坑工程上,这次实习虽然时间短暂,但我们从中获取的收获却是极为丰富充实的。“纸上寻来终觉浅,得知此事要躬行”不要以为学好了理论知识就等于知晓了所有,要将理论应用于实际还有一定的距离。就像我们亲眼见了裂开的岩石却分不清是属于何种风化,是何节理;若不看矿物岩石标本的标签却空想着书上描述的特征叫不出它的名字。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再精妙的理论知识也只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若死守着它不放,终究会沦为井底之蛙,我们要从死板的教条主义中走出来,学会将所学应用于实践,我想这才使我们实习的真正目的吧。

《地质学实习报告最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