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年级数学教学总结
总结是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学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数学教学总结 篇1《小熊开店》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除法计算课,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可是在前面的学习除法的认识和意义的过程中,已经或多或少得渗透了除法的计算,很多同学已经知道了“想乘法算除法”,只是没有明确地告诉学生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计算。所以,我认为用乘法口诀求商这一点,多数学生应该是较容易的就能学会和掌握。相对来说还是除法算式该怎么列这一点,倒是还有很多学生不明确。如例题中,20元钱能买几辆坦克?若是让学生填空的话,学生们都能很快地完成。可是,列算式就有些糟糕了,就像课堂上有学生列出乘法算式。也有不少学生会把除数和商混起来。所以在课堂上,列算式这一环节用了相当一部分时间。为什么现在的学生对于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会如此模糊?这在以前的老课程当中是从未出现过的问题。出现如此情况,教师到底该如何引导呢?这些问题还是需要好好思考的。
《小熊开店》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入手,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把评价贯穿于师生互动的`活动过程中,从而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有趣、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增长能力,使数学课堂成为生活与数学的桥梁。但是在练习方式的处理上和一些引导语上,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如:练习第1题“小鸟回家”有14道乘除口算题,本人将其设计成游戏,使得每位学生只有独立口算一题的机会;练习第3题“动物赛跑”设计成“数学接力”,同桌合作也才口算一题。这种设计使得课堂表面热闹,但效率很低,而且做一道乘除口算题难道还需要同桌合作吗?在课堂上学生的练习量不足,练习不到位,怎么可能达到熟练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目的呢?
是又如:在解决“20元可以买几辆坦克”时,要求四人小组讨论计算方法,说一说这个问题“要平均分什么,怎样分?”,在需要学生独立思考选择算法的时候,这种引导语,实际上起了暗示用除法计算的作用。我一说,全班同学都懂得用除法计算了。如果是对个别百思而不得其解的学生,这种暗示也许还有积极的作用。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这种问法就太没有思考价值了。
《小熊开店》一课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让学生掌握利用2—5的乘法口诀来求商的方法,这即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而我却没有很好地完成这一教学任务。
在教这一课时,我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比如,20元钱买文具盒,一个文具盒4元,可以买几个?孩子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买5个。但一让他们列式,很多学生写成20÷5=4。我领着孩子们分析了题里的数量关系,让孩子们明确每个数字所表示的含义,但是在做时还是错。
下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认为学生掌握不好的原因在于教师,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时,分析的不够到位,怎样利用口诀求商的问题解决的不够好。这道题就应该这样解决:当学生说出可以买5个时,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5是哪来的?为什么等于5?然后全班汇报,教师及时总结,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接着再出一道类似的问题,让学生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二年级数学教学总结 篇2期末考试已经临近,复习已经进入了最后的阶段。可遗憾的是,通过作业反馈,孩子们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懂的依然懂,不懂的似乎依然没改变多少,于是如何让复习更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呢?这成了摆在我面前最重要问题。我思索着……
我深深地理解复习不能只是机械的重复,而更应包含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对于优等生来说利用复习之机,在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训练上下些功夫,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于学习一般的同学来说应该是巩固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做到温故而知新。我想通过一阶段的复习,在优等生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效果是比较好的。可对于能力一般的同学甚至是差生来说效果就不那么理想了。有的问题讲过上十遍,可有的同学还是不理解。虽然能力有高低,但也不至于相差那么大啊。这到底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在今天下午辅导一学生时让我发现了问题所在。
我们二年级有一个知识点是认识钟面、计算经过的时间。时间的计算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缺乏生活经验,没有时间概念。因此在学习新知时就特别重视这一知识点的探究和理解,在复习中也是下了很大的力气,就连如何用竖式计算也教孩子们。可一些孩子在计算经过的时间时还是一头雾水,准确率低下。正由于这样的原因,下午我才把小泽留下来辅导。在计算从4时40分至5时,经过xx分时,他一会儿说是70分,一会儿说80分。于是我引导他看钟面,分针走一小格是几分,走一大格是几分,现在分针走了几个大格是几分。在我的辛苦引导之下,他终于知道是20分了。为了巩固这20分的结果,我问他会列竖式计算吗?他说会,可一看竖式,又错了,得1时40分。于是我又慢慢地耐心地为他介绍竖式的写法,和他分析0分不够减40分时应从整时里拿出一时化为60分再减。于是他说他懂了,再出几题给他试一试,果真算对了。这时我就纳闷了,平时在班里讲过多少遍,他没听懂,为什么这里只讲一遍他就会了呢?于是我为他为什么?他回答道:课上讲的时候,同学们的回答太快了,我没听懂,不知道1时要化成60分来算。而现在我懂了。“同学的回答太快了,我没听懂”孩子的这一句话令我深思。确实,在新课的时候可能调皮好动的小泽没注意听课,不懂得借且竖式来计算,而又缺乏时间概念无法在脑中形成钟面的表象,借助钟面来计算经过的时间。而在复习时,我又想当然的提高了讲解的速度,有时也是让同学齐答,因此还没缓过劲来的他,根本听不懂。
通过小钦的一席话,我发现了自己复习中存在的不足了。对于一些难题易错题,要放慢速度,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要想当然的提高讲解的速度,在一些知识要点前要多作停留,多让能力一般的学生暴露思维的过程,多让能力一般的同学来讲讲方法,必要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某个知识点常出错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以确实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年级数学教学总结 篇3一、对样本结构的频数分析
1、学校样本结构。本次参加调查的学校分别是:湖南师大海口中学、海口景山学校、海南国科园实验学校、海口华侨中学、海口市第一中学、海口实验中学等六所学校的初中部和高中部。其中,前三所为民办学校,样本数544名,占23、8%,后三所学校为公办学校,样本数1746名,占76、2%。
2、年级样本分布。参加本次调查的学生包括7~12年级的各年级学生,其中,男生1173名,占51、2%。女生1117名,占48、8%;初中生样本1011 ……此处隐藏16847个字……,本来应该是轴对称图形,但在图片上奖杯的一侧画了点反光,学生就产生了意见分歧,教师也很难给学生下结论。
二、解决的策略
“碰撞是产生思维的火花”。有困惑是努力思考、研究的结果,在教学中这些困惑难免存在,关键是面对问题和困惑,不能采取堵——即躲避的方式,而是要导——让困惑在不断学习、研究中迎刃而解。我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在“空间与图形”这一部分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几点策略。
1、“空间与图形”教学应重视多媒体教学。
“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需要一定的空间观念。由于小学生能力有限,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几何图形的结构,及时有效地对几何形体的知识进行分解、组合、分析,也可以把枯燥的文字表达形式变成图、文、声并存的`方式,从而活跃课堂氛围,增强教学效果。
案例1:六年级上册《认识圆》
在学习完圆的认识,掌握了圆的特征以后,教师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而不是做成三角形或正方形?学生回答时凭自己的想象找出答案后,这时教师利用三维动画演示三角形车轮、正方形车轮、圆形车轮行进的情况。
学生得出:三角形转动最不稳定,正方形转动稳定程度有所改善,圆形车轮平稳而圆滑。
多媒体教学突出了示范演示,使学生的想象变为具象,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理解,还需要在实际中演示和验证,多媒体课件由于它动画特点优化了教学手段,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解释了所学的知识符合实际情况的原因,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空间与图形”教学应重视各种公式的推导,研究过程。
传统教学活动中,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轻视了学生主导学习、自主探究、全体交流的学习方式,往往会造成学生会用所学知识(如各类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求面积、周长等),但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确不清楚这种现象。而新课程非常重视这点,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求知欲望,设计了内容丰富多彩的动手活动,引导组织学生交流、对照反思、发现规律,并总结提炼。可以说用这种学习方式学到的知识,学生不仅会用,还知道推导过程。不是单纯地靠死记硬背,更加体现了数学学科严密的逻辑性、科学性。
案例2: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
师:猜一猜长方形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长、宽、周长……)
师:用6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个长方形,面积是多少?
师:面积相同,图形不一样,为什么?
学生猜测:长方形面积=长×宽
验证:每组用小正方形摆自己喜欢的长方形,然后验证面积是否等于长×宽?
出示6个不同长方形,小组任意选一个量出长与宽,根据长×宽求出面积,再用小正方形量出面积,比一比,相不相等?
师:根据刚才验证,你得出什么结论:长方形面积=长×宽。
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学习过程,而且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处理得非常细腻,展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其中设计的活动层层推进,并给学生交流互动的机会,尽量展现出学生不同的思维状态,使学生对自己发现和总结出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有深刻理解。
3、“空间与图形”教学应重视学具的实用性、科学性。
数学学具的操作运用能使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兴趣、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且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由于内容比较抽象,的确需要大量学具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思考,促进学生更轻松、愉快地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但并不是用学具就能起到推波逐流作用,更要注意学具的实用性和科学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准备学具过程中,多联系生活实际,充分体现科学性,反之效果会适得其反。
案例3:《探索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老师要求学生拿出学具,三根长短不一宽1厘米的纸条,用它们来表示三角形三条边,拼一拼能否围成三角形。
小组全体交流。
学生汇报:2厘米,3厘米,5厘米能围成三角形。
师:能围成吗?你上来在实物投影仪上摆一摆。
结果由于纸条比较宽,确实能围成三角形,当时上课老师神情尴尬,面红耳赤,不知该怎么办才好,而且听课教师也一片哗然,议论纷纷。
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学具的选择有错误。教师为了使学生能看清楚三边的关系,在纸条上写上了具体的长度,所以就设计了宽1厘米的纸条。但三角形三条边是三条线段,纸条是平面图形,概念完全不同。其次,纸条都有宽度,拼起来会发生3厘米,2厘米,5厘米这3根纸条也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的现象。学具是教师准备的,上台来摆的学生也是教师让他摆的,也摆出三角形了,那接下去教师该怎么解释呢?所以,学具的选择尤为重要,是一节课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4、“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应灵活运用教学过程中的错误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说错话,做错事是正常的。但是,往往很多教师对“错误”唯恐避之不及,喜欢追求“对答如流”,“滴水不漏”的教学过程,稍有闪失,便自责不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或板演,有些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使之不出一点差错。
“空间与图形”教学中,不像计算类内容出现错误概率比较低,学生对几何图形由于基础差且比较生疏,经常会犯各种错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及时引导,点拨。学生通过再深入研究来发现错误,从而学到正确的知识,而不能否定错误的说法,简单告诉他们正确的答案,要有效地运用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资源。
案例4:《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特级教师潘小明)
出示两根铁丝,一根24厘米,一根20厘米,同时围成一个长方形,哪个面积大?
生:周长长的面积大。
学生验证周长长的面积大这句话。(学生在纸上画长方形,并计算面积)
生1:一个长是8厘米,另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面积第一个大,刚才那句话是对的。
生2:一个长是11厘米,宽4厘米;另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面积第二个大,刚才那句话是错的。
师:这句话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半对半错。(全班同学都同意半对半错)
师:我来举个例子,请这排同学起立(2个女同学,3个男同学),站起来的都是女同学。
生:不是。
师:那么按照你们的说法,就是半对半错。
生:不行。
师:那想一想,原来那句话我们应该怎样说?
生:周长长的面积不一定大。
教师设计这么一个活动,通过层层引导得出周长长的面积不一定大这个结论,中间学生出现了错误结论,教师现场举了一个生动而幽默的例子,让学生自己把自己从错误中重新拉了出来,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充分体现了特级教师现场应变能力及教学智慧。
总之,我们要解除教学中的困惑,就应该多花心思。“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伸伸手,我们就能摘下那个属于我们的“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