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名著的心得体会

时间:2025-10-13 16:05:05
读教育名著的心得体会

读教育名著的心得体会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教育名著的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教育名著的心得体会1

《三国演义》通过简单的描述,展现了关羽的形象:“他长着丹凤眼,卧蚕眉,面容有如重枣,手持青龙偃月刀。”后来又加上“他骑着赤兔马。”同时,还读过《春秋》,能忍受刮骨疗毒的痛苦,勇敢地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无敌。他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封建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全心全意为国家效力,甚至一死以报国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对天文地理非常熟悉,才华出众,聪明绝顶,并且非常谨慎,全心全意为国家效力。他利用东风,借箭草船,智胜周瑜,预测了华容道的计策,布置巧妙的八阵图,辱骂王朗,运用空城计,点燃七星灯,以木偶退敌将司马懿,运用锦囊杀掉魏延,这些都是普通人所难以想象的。我本以为这样的擞Ω孟嗝渤鲋冢鞘橹忻枋龅娜捶浅<虻ィ核砀甙顺撸嫒萑缤τ瘢反骶罱恚砼痣K乃魉笕肆粝铝松羁痰挠∠蟆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誉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夺了汉朝皇位。虽然他自称与刘备是并世英雄,但刘备却不敢听。然而,曹操并没有杀害刘备,尽管刘备对他来说就像是困在坛子里的乌龟一样。这展现了曹操的胸怀广阔,超出了周瑜的想象。周瑜只有诸葛亮在眼中,与其不共戴天。他认为只要杀掉诸葛亮,东吴就能太平。但他的.视野短浅,胸怀狭小,无法被称为真正的英雄。这与曹操形成了鲜明对比。曹操还是一个实际行动者,曾经行刺董卓,并发动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深刻体会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阅读这本书后,我的眼界得到了很大的拓宽。同时,上述几位人物给予了我深刻的感悟,他们确实值得我学习。

读教育名著的心得体会2

一滴墨水,引发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改变无数人的命运。人的思想成长靠的是书。寒假时我交了一位好朋友《爱的教育》。

这位朋友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少年安利柯一个学期以来的经历,同时还附上了父母、兄弟和姐妹给安利柯写的一些寄语和教育性的信件,另外还有每个月老师为他们讲述的一些关于意大利少年的故事。请回复您对修改内容的满意度。

他处处洋溢着少年那稚嫩的心理,使我懂得了父母对我的爱、朋友对我的爱、兄弟姐妹对我的爱,不管是爱,还是被爱都是幸福的,珍惜别人给予的受,不吝惜你自己的爱,一切都便是美满的.。文章中曾多次描写了主人公的朋友,比如:卡隆,代洛西。当然还有个坏孩子弗兰蒂。他们之间有着许许多多的快乐事。他们爱着任何人,甚至是无恶不作的无赖弗兰蒂,我认为这个人是作者有意刻画的,以他为代表,教育我们不珍惜别人的爱的悲惨下场。

他的言辞触动人心,特别是《万里寻母记》中的故事。故事中,马尔可无法得知母亲的消息时,毅然决定去美洲千里之外寻找她。一个年仅13岁的孩子,竟然能独自横渡大西洋,可以想象他需要多大的意志力和勇气!到达美洲后,原先的计划遭遇了意外,但这个小小的少年却能够苦尽甘来,一路上打听母亲的消息。这需要聪明才智和强健的身体。然而,这个经验不足且身体脆弱的少年如何找到他的母亲呢?他依靠的是永不放弃的精神,对母亲的思念以及母亲曾经对他的爱。

他对“爱”这个主题抱有极大的关怀和重视。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在他笔下都能够衬托出孩子们在被爱与给予爱中所受到的教育,从而引起人们深思。我读完这本书后,感觉我的内心得到了一次彻底的洗礼,曾经与父母、朋友之间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让我深感懊悔与错误。

读教育名著的心得体会3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现选一例作以说明。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所以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读书吧,朋友!

读教育名著的心得体会4

利用假期时间,我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该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通过反复体会,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不足之处,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下面简要地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首先,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传递给学生一份爱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我们也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他们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判断一个学生,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关心学生的每一个部分。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 ……此处隐藏15371个字……自己的信念。每个字、每个词都需要细致推敲,字的运用要谨慎,词的选择更是艺术。

张老师认为我们的教育太快,快在那迅速展现而又擦去的ppt上;快在了教师应对这一大群叫不出名字却能把课演绎的完美而流畅上;快在了教师与校长们每一天似乎都在忙于应付各种各样事务性的事务上,快在了教师冷漠地看到教室里那些不解而又迷惑的目光上……正如那作者苦恼的快一样,我们这天的学校里。教室座位整齐,台下人头攒动,一派工业化大生产的气势。

老实说确实难以看到具有生命个性的人。这也难怪作者所推崇的叶澜教授不断的'发出呼唤,呼唤教育创新要有“具体个人”意识,呼唤要在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人”的转向要从“抽象的人”到“具体个人。说到底快就是到了我们的课堂上都看不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了。

慢教育是一种注重缓慢过程的课堂和教育方式。在慢教育中,老师的动作、语速以及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都处于缓慢状态。这种教育观点得到了日本学者佐藤学的支持,他认为教育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出有用的东西。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需要放慢速度,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同时,我们也应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交流和合作学习的机会,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挖掘潜力。教育是一门慢节奏的艺术,它需要留出足够的等待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过高的频率、快节奏以及过大的梯度都不利于学生有序的成长和发展。

张文质老师倡导的“在当今教育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生命化教育。简单地讲“就是把对学生的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

的实现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起主观作用的:教师要关注每个独立的学生个体。不仅仅要尊重、善待学生,还要研究学生特点,在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带给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异常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情感交流;

张文质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文里的一段话:美国教育家博耶说,学校还是小的好。到什么程度为好呢?小到学校所有师生都能彼此叫出对方的名字”亦即人数控制在二三百人内为最佳,博耶又说。当班生数超过30个人时:教师的注意中心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控制“这些见解都令人感佩,但博耶必须想不到。在中国有那么多”能够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状况下也能把,他更不可能想到一些更厉害的”名师“竟能够在体育馆数千名观众面前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状况下把”

如果教学课堂环境不能得到保障,首先就给教师组织课堂带来了困难,信息的传输呈单向化而不是多样化,所谓的“生命化教育”也就变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而一味地强调教学质量,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师业绩的标准之一,也对教师不公平,因为能够把课教得充满活力的老师毕竟是少数。以“生命化教育”为理念,就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将主观与客观相结合;既要重视教师的主观作用,又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关注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发展,并将“生命化教育”具体落实到每一个教育细节和实际操作中。

教育是一门细腻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缓慢地感悟,就像当父母一样,培养孩子的经验也是渐渐积累起来的。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不时有所领悟,有独特的理解和发现,然后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不断进步。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随着时间渐渐滋长的过程。功利性的教学只会短暂有效,并没有关注长远影响和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我们对教学的研究也是一门细腻的艺术,要有所发现、用心钻研,慢慢地去完成。这个“慢”指的是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学习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意味着不求速成,要有足够的期待和耐心,减少浮躁和功利,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读教育名著的心得体会15

这段时间在电脑上读了法国教育家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感觉受益匪浅。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每个人必须要适应这种发展,所以就必须的学习,得接受新的教育,而且要终身的学习,不然就会被社会淘汰,终身教育的基本含义就是指认在其一生的不同发展阶段都要接受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教育。终身教育观念是对传统的一次性终结教育观念的彻底革新,也是人类对教育与社会关系认识上的历史性飞跃。

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并不随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而是应该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这是使每个人在个性的各个方面——身体的、智力的、情感的、社会交往的方面,总之是在创造性方面——最充分地利用其禀赋和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正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和研究,通过实习培训,人才会有更大的潜在可能性去有效地、应付裕如地迎接他一生中遇到的各种挑战。

终身教育已经是形式所迫,社会所需。我们每个人必须认识到这点,并且欣然接受这种形式,最后祝愿终生学习的人们整个人生终生受益,生命的全程感受和享略教育与生活的无限美好!

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未来的成人承担生活的责任和义务,接受变革和各种形式的智力和文化的冒险活动,适应社会习俗、道德观念和理论学说的迅速变化。这说明了学习的主要是让我们掌握学习的方法,去适应以后的生活。培育“学会学习”的个体。朗格朗主张任何学习都把学得的知识加以条理化的能力、应付自如地处理抽象与具体之间的关系和一般与特殊之间关系的能力、把知和行联系起来的能力以及协调专业训练和学识广博的能力。在终身教育的条件下,要用方法来武装人们,使人们能在自己的整个求知道路上和文化生涯中得心应手地运用这种方法。当今时代,那种凭借某种固定知识和技能就能度过一生的观念已被抛弃,教育不再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传统教育是传授知识的教育,把对学生的培养封闭在狭窄的对现行知识的记忆和背诵上,重点在于文化模式的再现而不是创造,忽视人的全面发展,重知轻能,陷入“唯书”“唯上”的泥海里。

这种教育的结果是,教育与生活缺少联系,脱离具体的'现实,偏向于选拔和分数,所培养的是失去个性和独立性的人。显然,传统教育带有明显的工具性特点,仅“满足了统治阶级和普通大众的利益”,却不能满足人性的一般需要和个体的特殊需要。这样的教育不可能培养出能应对现代社会挑战,为人类世界创造美好生活的人。学习过程的重点都不能再放在设置局限、安排刻板的内容上,必须着眼于能力发展。终身教育意在“教人们掌握一种在自己整个求知道路和文化生涯中能得心应手地运用的方法”,即“学会学习”,从而造就具有新的生存价值和生存能力,能够解决新的生存问题的人。终身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打破传统教育的固有格局,整合社会多方资源,促使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能够获得不间断的发展,从而在度过富有意义的人生。

终身教育不是简单地进行成人教育,它的实现有赖于整个基础教育体系进行相应的变革。它是一个整体的、连续的、系统的教育思想,为教育能更好地为人类的生活谋求幸福而努力将是以后教育发展的方向!终身教育赋予成人教育以新的意义。成人教育不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延伸,而是立足于成人的特点和成人的需要、是非强制的、自由的教育 ,是对人的“长远利益的关怀”,让终生学习的人们整个人生终生受益,生命的全程感受和享略教育与生活的无限美好!

《读教育名著的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