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反思

时间:2025-06-30 11:41:05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反思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反思1

一、好句子、好词语积累。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细”“满””、“绿”“几朵”“雪白”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写话中加修饰词语作一个准备。不足的是在指导阅读时,什么读出来比较平淡,没有引导生对重点词的指导读。

二、充分发挥学生质疑的能力。

弄清这篇课文,主要是弄清两个问题:

1、种葫芦的很喜欢葫芦,

2、为什么种葫芦的那么喜欢葫芦,最后葫芦还是一个个落了。

在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上,我都是让学生在读中,自己提出来。第一个问题的引出,我以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自己想到:种葫芦的人喜欢葫;我再顺式让学生找出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葫芦,再抓词语“每天”“看几次”“越看越喜欢”来领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整个过过程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启发的角色,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会,充分发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自然段学完后,导出最后一个自然段“葫芦都落了。”让学生谈谈听到这个消息,有什么问题。生提出了“葫芦为什么都落了”等问题,师再引入“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为什么他那么喜欢葫,那他在做什么呢?”通过师生质疑,引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2、3自然段的学习。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反思2

今天上了《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这是一年级孩子学习的第三篇课文,是一首简短的诗歌,可其中蕴涵的内容却很丰富,有些词句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是比较难理解的,比如“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这一句。在备课过程中我想了一些法子去解决这个难点;另外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丽,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当然识字依然是一年级语文课的重点。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我主要从以上这几方面来考虑。因此在今天的教学中,以下几点还是比较可取的:

1、课件辅助,突破难点。在课前谈话时,我给学生介绍了江南,有些学生通过昨天回家的了解,已经初步知道了江南就是指我们这边(孩子们第一次做这样“了解”作业,还是比较好的),接着给学生欣赏了江南的风光图,让学生发现江南这边什么多?学生观察的很仔细,一个学生说:“水多。”另外一个马上接着说:“桥多。”多好呀把江南“小桥流水”的特点说出来了;当让又有同学联想到“鱼多”、“船多”,这可都是孩子们自己的发现啊,我的图中并没有出现这些场景。因为孩子们说得比较全面,所以我就告诉孩子们江南又被称为“江南水乡”、“鱼米之乡”。这样的知识还是要通过老师的传授的。这个时候我觉得孩子们也特别专注。了解完江南后,我让孩子们自豪地说:“我们的家乡在江南!”虽然没有正式上课,但我从孩子们喜悦地眼神中已经感受到他们对家乡的喜爱。而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又适当用了一些图片,丰富了课文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而有一个同学看到一幅图时忍不住问:“我们的教室在哪里?”虽然听起来似乎他的话不着边际,但细思量,是因为孩子觉得这地方美,我们的学校就在这样的地方而高兴。我觉得利用课件对与帮助孩子理解“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还是很有帮助的,也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了家乡的美。

2、关注学生,鼓励为主。这节课上我觉得比较关注平时识字、读文比较差的学生,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许很多时候教研课怕出错,会多叫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不过我想课堂机会是平等的,所以我总是会把发言的机会留给每一个孩子。像小叶这个男孩,他的识字能力比较弱,但是在我的鼓励下,他整堂课都能积极参与,相信他收获肯定不少;而另一位男孩平翘舌音不分,但我还是请他读,因为他信心十足地举着手,同时也给了他表现的机会。另外在朗读比赛中,虽然同学们明显觉得一位同学好,但我还是不忘给差的同学鼓励,因为他的勇敢。的确,课堂上多给孩子一些表扬与鼓励他们的学习信心会更足。

3、重视朗读,读中感悟。其实一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课文,别看这么短的儿歌,有些孩子要读上好几遍才能读通顺,所以要读得有感情就更难了。因此在今天的课上我给了学生充分拼读的时间,先做到读正确、流利。在理解课文时,我让学生说说看到了哪些景物?这样的提问是第一次尝试,孩子们还是能很快领会到我的意思,说的也不错,这是让我欣喜的。在逐句朗读时采用了指名读、比赛读、同桌读等多种形式,有些学生的朗读还是给我带来了美的享受。我想孩子的朗读能力就是这样点点滴滴培养起来的。另外今天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也是第一次尝试,虽然只有一个人发问,但我觉得还是很值得赞赏的,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们会学会提问。(开学两个多月来,一年级的孩子进步是最明显的,他们从不会到会,真的很了不起了。所以面对课堂的冷场也是我预想之中的。)

这堂课上还暴露了许多问题,不免有些遗憾也有些担忧:

1、一部分学生的听课习惯比较差,注意力不够集中。特别有几个调皮的.男孩上课比较自由散漫,以自我为中心。。在学习常规上还应该加强训练。

2、关注了后进的孩子,但是对中间型的学生似乎表扬、鼓励用得少了些,导致后半节课学生积极性不够高。要调动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是我应该努力做到的。

3、识字环节趣味性不够。如果在中间安排一个识字游戏,相信孩子们会更加投入,比歌曲的效果会更好。毕竟他们还是一群6、7岁的孩子。

4、低年级的学生很活泼,课堂上有时候真的会有好多“意外”发生,就比如那句“我们的教室在哪里”,真的让我心中一震,虽然我也及时处理了。课堂是有生命力的,对于生成,我应该更好地处理,这样课才会更精彩。

5、教师的语言是一门艺术。而这一直是我做得很不够的地方。语言应该要更精练些,课堂上应该再从容些。

一年级的孩子学习这样写景的诗歌确实是一个难点,上过后才发现真的遗憾多多。还望各位同行多提宝贵意见。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反思3

《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是一年级孩子学习的第三篇课文,是一首简短的诗歌,可其中蕴涵的内容却很丰富,有些词句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是比较难理解的,比如"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这"一句。在备课过程中我想了一些法子去解决这个难点;另外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丽,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当然识字依然是一年级语文课的重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1、以检测预习生字成果的小游戏(生字宝宝回家)为开头,让小朋友们在玩的过程中也很快的识记了这课的生字,并且反复读,形式多样:小老师带读,去掉帽子读,分组比赛读。 ……此处隐藏13359个字……能带上这种自豪的感觉再读读这句话。

生: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

在文本分析时我预计学生对“鱼米乡”的理解有一定难度,于是课中我先出示图片,再直接口头向孩子介绍什么是鱼米乡,让孩子从鱼、米的丰收图和我的口头介绍获得对“江南鱼米乡”的.感知。

原以为这样图文并茂的设计也符合一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课后听取了几位老师的意见之后,我才惊觉,这样的设计恰恰抑制了课堂上学生自主性的发挥。

从图片到介绍,从视觉到听觉,学生一直在教师的牵引下向前走,他们的所悟所得,全由教师提供,没了自己的自主探究和主动思索。当然,对鱼米乡的理解也确实为学生认知上的一个难点,教师要放手,但也要懂得如何“适度”。

我想,在对江南鱼米乡的理解上,我是不是可以从文中现有的教学资源入手,比如在教学“禾苗”这个画面的时候,设置一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同学们,看着这么多绿油油的禾苗,你会联想到一些什么?”启发他们通过主动联想和思考想象禾苗成熟、水稻丰收的景象,初步感悟“物产丰富”。进而适度点拨,告诉孩子这种物产丰富的地方就叫做“鱼米乡”。

这样的操作,利用一个问题去启发学生思考,无论孩子思考的结果如何,至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全然被动的接受教师带给他们的知识。紧接着,教师的适时点拨,也令孩子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水到渠成。

除了对“江南鱼米乡”的理解,整个课堂中还有许多环节表现出了较明显的教师牵引性,比如对“画中游”的感悟,从一开始的课题质疑,到最后的画面感悟,似乎都是自己在“自问自答”。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学会放手,把获得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也要把课堂上欣赏、思考、感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对孩子们太过放心不下,学生的“自主味儿”很淡,这是我这堂课上很突出的一个不足点。

三、随文识字,循序渐进

识字是一年级语文课上的重点,本堂课中,我利用了大量的时间在识字这一环节上。关于集中识字抑或随文识字哪个更优的问题,在课前也认真听取了师傅的建议,本课的生字教学,我均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主要将这课中要求学生会认的生字放在课题出示和初读环节中随文一一击破、解决。

如在课题《小小竹排画中游》出示时,将其中“排、中、游”提取出来,根据字音、字形的特点来进行指导教学,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利用各种方式对三个字的字音、字形进行识记,接着还鼓励学生为生字宝宝找朋友组词,在识记的基础上运用生字,同时也在运用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巩固识记效果。整个初读反馈环节,基本上也都是围绕这样的识字模式,先请学生逐句读课文,读完后我对该句中出现的生字加以教学。

随文识字,所识得每一个字都是被放在不同的语境亦或情境中去的,有了情,有了境,孩子的注意力能更加集中,也乐意投身到识字活动中去,这样的识字方式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可能较为合适。

虽说大方向明确了,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上,由于考虑到每个字词本身发音难易度、字形复杂度等因素,教学时我也是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字词做一些详略处理,有些可能只简单提点了读音,有些在字形识记及组词运用上多说了几句,但也致使一整个识字环节下来让人感觉很细碎,很散。

那又如何将每一个零散的点串联起来呢?课后评课中,几位老师们也据此提出了一些随文识字操作方面的建议,我将其归结为应注重“循序渐进,学会取舍”。

第一步,初读时,只要求“会读”,读准每个生字的字音。

第二步,读准字音后可灵活设置环节,如找找发音、字形有联系的生字进行归类识字,在归类识字中深入识记字形并组词运用;也可有重点的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生字深入识记。

从读准音,到记清形,再到巩固运用,如此循序渐进;同时,要具备一双慧眼,善于去寻找和挖掘生字中的教学点,有取舍的教学。

这堂课是我从教两个月在教学方面的成果验收。以上几点,不仅是我本堂课中呈现出来的问题,同时也提示了我从开学至今这个一阶段常态课的一些共性问题。希望今后通过一次次的尝试和实践,能改正不足,令自己逐渐成长起来。

放慢脚步,多听,多思,而后行。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反思14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是一年级孩子学习的第三篇课文,是一首简短的诗歌,可其中蕴涵的内容却很丰富,有些词句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是比较难理解的,比如“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这一句。

在备课过程中我想了一些法子去解决这个难点;另外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丽,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我主要从以上这几方面来考虑。因此在教学中,以下几点还是比较可取的:

1、利用插图、突破难点。

针对“江南鱼米乡”,我让学生欣赏了几幅江南小桥流水图,让学生看后说说,你有什么感觉?(有学生说:小河很多,桥很多。)接着请学生回答:小河多,河里的什么可能也会多?(鱼、虾……)又问:小河多,田里的什么会长得好?通过层层深入,学生不难理解:为什么江南又被称为“鱼米之乡”了。了解完江南后,我让孩子们自豪地说:“我们的家乡在江南!”这时,我从孩子们喜悦地眼神中已经感受到他们对家乡的喜爱。我觉得利用课件对与帮助孩子理解“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还是很有帮助的,也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了家乡的美。

2、重视朗读,读中感悟。

其实一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课文,别看这么短的'儿歌,有些孩子要读上好几遍才能读通顺,所以要读得有感情就更难了。因此在课上我给了学生充分拼读的时间,先做到读正确、流利。在理解课文时,我让学生说说看到了哪些景物?孩子们说的也不错,这是让我欣喜的。在逐句朗读时采用了指名读、比赛读、同桌读等多种形式,有些学生的朗读还是给我带来了美的享受。

这堂课上还暴露了一些问题,不免有些遗憾也有些担忧:

一部分学生的听课习惯比较差,注意力不够集中。特别有几个调皮的男孩上课比较自由散漫,以自我为中心。。在学习常规上还应该加强训练。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反思15

《小小竹排画中游》是一首诗歌,它主要通过对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色的介绍,让学生体会到江南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主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依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尽可能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把学生带入江南美丽的风光中,感受江南的'美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语言。

在学习“竹排、树木密、禾苗、江南、鱼米乡”等词语时,我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先小组讨论理解,再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在学习生字词语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勾画出带生字的词语,读一读,再在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词语的,用什么方法记住的。然后全班交流。由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学生理解了字词、理解了课文后,我让学生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采取自读、自背,小组内读、背,全班赛读、赛背等多种方式,有很多同学学完课文就会背了,而且很轻松,效果非常好。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