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时间:2025-10-29 22:41:11
[优秀]《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2篇

[优秀]《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2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欢迎阅读与收藏。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篇1

《陶罐和铁罐》是一则很有启发性的寓言,通过体会陶罐和铁罐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让学生理解正确地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我抓住了以下三点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感受,淡化纯粹的分析,对语文的课堂教学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会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陶罐和铁罐两个事物在很成一段时之间,二者之间发生的故事,很有趣,也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在教学中如果单纯地采用分析讲解的方法,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索然无味,也使有趣的故事不可以成为一个整体。因此,我在教学时,注意了学生的感受。

让学生画一画,抓住“人物”的特点。阅读课文时,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铁罐奚落陶罐的话和陶罐说的话。为了指导学生读好铁罐的这些话,我同时让学生画出描述铁罐说话时神态的词语。学生很快抓住了“傲慢”、“轻蔑”的神气、“恼怒”这些词语;在理解这些词语之后,学生再读句子,将铁罐的骄傲表现得淋漓尽致。

让学生演一演,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在学生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后,我让学生分角色读、表演读。学生先选定自己乐于表演的角色,按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语言、表情进行表演。教师还鼓励他们加上自己设计的动作。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看者也都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这样一来,课堂再不是我的独角色,成了他们的舞台。

在上述画、说、演的基础上,我抓住时机出示“思考练习”的问题: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结局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我先引导学生对比陶罐和铁罐最终的结局,学生能很快找出,铁罐已完全氧化,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而陶罐却依旧“光洁、朴素、美观”。并说一说是不是喜欢陶罐,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学生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外表光洁、朴素、美观;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已是很有价值的古董;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谦虚,对人友好、善良。学生各抒己见,学习情绪高涨。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加深了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三年级语文下册《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2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将陶罐、铁罐拟人化,围绕铁罐奚落陶罐以及时间流逝后陶罐依然光亮如新而铁罐却腐蚀消失这两个事件来写,并通过描写陶罐、铁罐的神态和动作来表现出两者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从而引出要正确地待人事物的道理。根据学习目标,我特将此课分为五个环节来进行。

一、词语

此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复习本课重点、易错生字新词,采用开火车的形式,再由全班齐读一遍加以巩固。第二,是从文中找出“骄傲、傲慢、懦弱、轻蔑、谦虚、奚落”等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旨在让学生从中理解词语意思,与之同时考虑到三年级阅读中也经常出现“根据文意填空”此类型的题目故特意设置这一部分。而在课堂里面,学生在第二部分中也表现较为积极活跃,避免了直接展示词语和解释的枯燥。

二、文意

让学生朗读课文,概括文意。朗读前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对话的语气,为之后的分角色朗读环节做准备。在指名生回答后,我特意让其他同学分别对概括的同学进行点评,让他们学着自己发现、自己评价、自己修正。

三、性格

让同学们着重找出对陶罐、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体会它们的性格特点。分为“议铁罐”和“议陶罐”。并总结出铁罐的性格特点“傲慢无礼、目中无人、蛮横无理和自以为是;陶罐的性格特点友善、谦虚而不软弱、宽容和善良。这一部分,学生基本都能找得准,并且说得很贴切。在出示原文句子中也顺势讲解了提示语在中间,对话在前和后的情况下标点符号的运用。在最初设计时,是打算把标点符号空出来让学生补充来引起注意。但又考虑到出示老师总结的体现性格特点的句子后是全班齐读PPT,这时如果没有标点符号就会令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容易混淆,因此最后只是把那些标点标红,再直接提问”为什么老师要标红?”而实际上,学生在刚刚接受完铁罐性格的朗读后,一时半会没能跟上节奏。因此这样的提问显得太过突兀,让学生来不及反应过来。过后思考发现,把对话提示语以及标点的运用放在朗读前提示会更自然一点。

四、故事

这一部分是进行分角色朗读,同学可以自由选取两个情景(第2—9自然段、第11—17自然段)中的任意一个,和同桌合作进行有感情朗诵。开始之前,有三个小提示。第一,提示感叹号用法。本文使用了较多的感叹号,因此重点提出来让学生感叹号的使用情况以及引起学生注意有感情朗读时语气的把握。第二,提示铁罐语气“傲慢——轻蔑——恼怒——怒不可遏”和陶罐“谦和宽容、心平气和”。第三,提示可以适当配上动作。

在这一环节,学生很感兴趣,胆子放得很开,声情并茂的。大概因为是故事性较强的原因,很多平常较沉默学生也主动加入和同桌角色扮演的朗读当中,整个课堂气氛很活跃。

五、道理

此环节从本单元前两课《矛和盾的集合》、《科利亚的木匣》的写作特点入手,指出本文也是“通过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想启发写下,为这个童话故事加上阐明道理的结尾。

最后,出示两句与本文想表达的道理相近的名言“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作为积累总结。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篇2

回顾《陶罐与铁罐》的教学,感受颇深。本课的教学目标,以人文目标为基本点,通过文本的学习,与文本交流,感受本课通过神态和语言描述表达人物内心的写法。以期到达对学生待人处世方面良好品德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了朗读,却忽略了文本内涵的挖掘;对铁罐的反面教育过于注重,却忽略了以陶罐为住的正面引导。纵观整堂课,有收获亦有遗憾,现反思如下:

1、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感受课文资料。课程标准指

出:“鼓励学生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体验”。因此,在课中,我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陶罐和铁罐说的语句,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等多种方式来体验。课后拓展设置了如果陶罐和铁罐再次相遇,鼓励学生进行续写。但是对续写思考不够周全,要求不够明确。能够让学生仿照课文,通过神态和语言来表达人物的内心。

2、本课教学中,为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教学理念,我多次安排学生自读,指名读,表演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想一想这是一只怎样的`陶罐和铁罐,进行分主角表演朗读,让学生 ……此处隐藏5687个字……心里总想着这个环节快完,快点进行下一个环节,这也是我每次上完课后最遗憾的地方。我想多锻炼必须会有长进的。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篇10

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比如:通过“你敢碰我吗?”“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通过“不敢,铁罐兄弟。”“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谦让宽容。在学生自读后,教师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提出问题、组织讨论的方式进行检测:陶罐和铁罐是怎样对待对方的?让学生找出对话部分,反复读,根据课文对陶罐、铁罐语言、神态的具体描写,提出自己的看法。

课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写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为了让学生熟读精思,充分体现“以读为本”的思想,确保读书人人参与,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首先采取男、女生分组朗读竞赛,再次是师生品评。在指导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读铁罐的话拖长一点,语气生硬些,给人以傲慢、蛮横之感;读陶罐的话,语调平缓些,语气温和些,给人以谦虚朴实之感。通过品读、比较、分析,让学生感悟:铁罐一次又一次傲慢无理,而陶罐虽然谦虚,但能据理力争。这样以读带悟,以悟促读,在读中体验、揣摩角色的性格特点,提高思想认识,为理解寓意作铺垫。

故事中的两个角色──陶罐与铁罐而言,陶罐有他的优点:朴素、美观、保存时间长;铁罐也有他的优点,结实、美观,易携带,用途广。然而,三年级的'孩子在自主阅读这则寓言时,往往会过于沉浸在故事情节中,而使自己的认识出现偏差,他们会认为陶罐是很“好”的,几乎是“完人”,没有什么缺点,而铁罐是“不好”的,几乎没有任何可取之处。这种认识上的偏差,需要我们老师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巧妙地加以引导“修正”,绝不能因为孩子年龄小而放弃这种引导,以读为本,学生在多读中认字解词,体验感悟,凸现语文的可感性和整体性。做到多感受,少分析,入情入境,进行角色体验,用读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在超越文本的心灵对话和“补白”实践中,使学生得到“智”开发和“理”的感悟,使本堂阅读课成为学生一段难忘的经历。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篇11

这节课去年谷玲老师上过,给我们带给了很好的教学借鉴。所以我基本上就是按照原有的教学思路,进行了适当的个性化修改。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觉得以下几点落实到位:

首先,这篇课文的段落比较多,学生不容易整体把握课文资料。所以,我就尝试让学生将整个故事分成两个场景,并找出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这样课文的重点资料即对话部分学生也能一下子就找到。在设计中,我自己心里并没有底,令我欣喜的是,孩子在初读之后就能找出故事发生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又透过默读课文找出了相应的自然段。这样就理清了脉络,有利于学生对全篇课文资料的把握。

其次,透过多种形式品读铁罐和陶罐的对话,从而了解人物神态和性格。紧紧抓住“奚落”这个词语,让学生从铁罐对陶罐的明知故问中,悟出这就是铁罐“奚落”陶罐,词语的.意思自然而然就掌握了。并且透过品读,学生还明白了铁罐奚落陶罐的原因,教学重点和难点也迎刃而解。

但是,由于自身经验及准备不足,教学中也存在很多遗憾:

首先,学生的情绪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可能是因为下午学生比较容易犯困,也可能由于自己也有些紧张,一向绷得比较紧,从而影响了学生,总之感觉学生的情绪不如平时高涨,有些孩子始终不敢举手,我也没有及时启发、引导,课堂气氛不是很热烈。

其次,指导朗读形式单一,流于形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部分,是指导朗读的重点。理想的状态是学生能够表现出人物对话时的动作和神态,而且每次对话都有所区别。就应让个别学生进行演练,从而有目的的进行指导,逐渐提高要求,增加梯度。但是我基本上都让学生齐读,这样看不出梯度的变化,只是泛泛而读。

总之,每一次公开课都是自我历练、不断提升的过程,就像这篇课文的最后,我送给孩子们的几句话: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期盼着自己的课堂教学,也能够在互相学习中有更加成熟的表现。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篇12

每次讲完课,我都忍不住反思:学生学会了吗?听懂了吗?今天课堂结束,我开始梳理自己的讲课:《陶罐和铁罐》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课文讲述了在国王的御厨里骄傲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课文以陶罐和铁罐精彩的对话以及对它们动作、神态的描写,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了一个谦虚友善和傲慢无礼的人物形象,从而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应该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以下两点进行教学。

一、抓住重点词句,品味人物形象。

本节课,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学生比较喜欢。所以在课前通过让学生自读任务单,观看微视频,自读课文圈画重点等方法进行课前自主学习,在教学活动时教师再作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动作和神态的词语,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比如:通过“你敢碰我吗?”铁管傲慢的说。“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管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通过“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谦让宽容。抓住重点的词句品读,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陶罐和铁罐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且给学生在习作方面以引领。

二、多种形式朗读,明白蕴含道理。

在感悟人物性格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在朗读环节,我不是抛砖引玉,而是鼓励小组自我展示,其他小组评价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生朗读后我又一“竞赛者”的角色来挑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把朗读时要注意的语气、神态、动作呈现给学生,与无形的教育达到了有形的目的。在我的.激励下同学们表演的欲望更加强烈,这时学生就会主动通过演一演的方式诠释人物形象,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自然对于课文所蕴涵的道理有了深刻的领悟——“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在《陶罐和铁罐》这一节教学活动过程中,我学到的、体验到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虽然还有很多不足和遗憾,但是我所学到的经验都是我今后教学生涯的宝贵财富,作为新课程教师的我,还要不断刻苦钻研,看更多、听更多、学更多、想更多,在永不停歇的学习中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老师!

《[优秀]《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