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时间:2025-09-12 13:53:06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

在讲授《圆明园的消灭》一课前,我们组三位老师分头进展了认真备课,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然后又进展了几次集体备课,最后定下教案,分头上课,每个人上完后评课修改,其别人再上。回忆整个过程,我们对《圆明园的消灭》这课有了更深的理解,又很多的收获。反思这节课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课堂构造简单明了,主要采用以读中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在朗读中体会感情。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圆明园内都有什么,然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了圆明园的辉煌,在读中迸发出了对英法匪徒的愤怒。

二、通过图片和影视资料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直观感受,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圆明园离我们非常遥远,不管是它的辉煌,还是它的消灭,仅仅借用文字资料激发不了学生的情感,但通过展示圆明园的奇珍异宝,辉煌建筑复原图来引导学生理解辉煌部分就容易多了。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此时,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燃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可惜,愤怒之情油然而生,最后一部分的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三、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进步学习兴趣。例如,马然同学找来一幅圆明园40景的'扑克牌,课下同学们就互相传阅,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有了很多的理解,在课上体会的就更深化。在学习圆明园的消灭一段时,我适时补充了两段文字资料,学生读后对英法联军更加气氛,恨之入骨。同时也感受到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了他们好好学习,使祖国更强盛地愿望。

这节课还有很多缺乏之处:比方老师拘泥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的思维开展,情感体验没有充分拓展开。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体会到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深化研究,不断进步教学程度。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2

20xx年XX月XX日,我参加了济宁市语文教学能手比赛。13日的下午抽签确定上课的内容。我抽到的上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21课《圆明园的毁灭》,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一天多的时间,既要熟悉教材,设计教案,又要制作课件,那紧张是可想而知的。虽说有近25年教学经验,但也不敢轻视。若说连做梦都是“圆明园”,那是毫不夸张的。历经潜心地研究教材,精心地设计教案,心地制作课件,于15日那天成功执教了此课。至于成绩如何,且不评说。就执教的过程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一堂课,经过反思才能促进教学。一堂展示课,更需要反思,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教学,成长自我。为此,我对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进行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是一个悲剧。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所以,“圆明园”这一“毁灭”的悲剧,更能激起学生的痛心与仇恨。文章前后内容为圆明园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这两者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恨交织,通过阅读感悟,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这就是教学的重点。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其昔日辉煌景观是教学的难点。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据此,本课教学设计紧扣“以人为本”“以学定教”,“以读为本”“以读促情”,以情为本”“以景激情”“以史激情”之理念,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主线,以教材为主源的原则。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思,在阅读中有所悟,在阅读中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落实这一理念,让学生历经“走近圆明园——走进圆明园——走出圆明园”的教学流程,使学生“爱之深,恨之切”的情感,在阅读中飞扬。

一、激情导入,走近圆明园。

上课伊始,开门见山地板书“圆明园”三字,齐读后,让学生就了解“圆明园”的有关信息作以简单的介绍。而后,教师补充相关资料。特别针对“圆明园占地5200余亩”与当时上课的多媒体教室进行比较(我临时速算出多媒体约200平方米):圆明园占地面积是多媒体教室的1700倍。就是如此,学生也不可能立刻建立圆明园占地多大的概念。我就先让学生在头脑中思考多媒体教室的10倍有多大,然后依次思考100倍,1000倍,10000倍,17000倍,最终,让学生对圆明园占地面积之大有初步的概念。

学生对圆明园有了初步了解后,我深情感叹道:“同学们,就这样一座被世人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在1860年10月,被两个强盗的一把大火‘毁灭’了。”感叹的同时板书“的毁灭”三个字。至此课题目板书完毕。再让学生齐读课题,并强调“毁灭”要读得低沉、哀缓。

而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并交流初读课文后的感受。“辞动而情发。”学生“爱” “恨”之情感得以初步激发,已引导学生走近了圆明园。

二、以读激情,走进圆明园。

学生默读2、3、4自然段,并作简单的批注。教师巡视点拨后,开始引领学生走进圆明园。

首先,读悟第2自然段。让学生在文本的对话中,在课件演示中理解“众星拱月”之“独具匠心”的布局特点。

其次,品读第3自然段。品读中,引导学生抓住“有……也有……”“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等等一系列的关联词,理解圆明园中的景观众多;品读中,引导学生理解“金碧辉煌”“玲珑剔透”是什么形态,“诗情画意”“幻想境界”是何等美妙。建筑及景观之风格各异的特点,在学生的头脑中初具映象。为进一步激发对圆明园景致的赞美之情,通过课件欣赏“民族建筑”“西洋景观”相关图片,同时,教师随机补充有关资料,如适时简介“买卖街”“山乡村野”“ 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西洋楼”……

为让学生对圆明园建立整体美,课件播放圆明园复原视频,教师随课件声情并茂地解说:圆明园被誉为“万圆之园”,它是我国无数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园中著名景观达145处,风格各异,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此处隐藏9459个字……

二是在重点问题“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的体会上。我把这个问题贯穿始终,从开始的点题,提出“不可估量”,到中间的“建筑的辉煌”和“文物的宝贵”,艺术价值“不可估量”,还有毁灭的过程“掠夺”的'不可估量和“毁坏”的不可估量,反复让学生体会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为感情的激发做好了准备,最后的“写心里话”就水到渠成了。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于我的失误,把本该安排在写话前的动情朗读遗忘了,导致感情激发不够,准备的伤感的音乐也没有用上,学生写话就显得不那么触动心灵了。

最关键的部分进行得却最失败,教学目标没有很好地实现,实在是一大败笔。反思一下,还是自己的素养不够,课堂上顾首不顾尾,心理素质也不过关,最重要的还是课备得不够熟练,自己投入不够。另外,自己的评价语言和总结语还是有些苍白,课堂应变能力有待加强。一次历练一次成长,虽然不足,但个人收获还是蛮大的。继续加油,一直在路上!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3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成功之处是:(一)教给学生自学方法,举一反三。精讲第3自然段,教给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的方法。然后“扶读”第4自然段,放手让学生“自读”第5和第6自然段。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难词难句,说出了各段的主要内容,还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产生对疯狂掠夺我国文化遗产的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仇恨。(二)在“美读”中,学生切实地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激发出爱国主义情感。

不足之处:1、由于条件限制,不能使用课件。对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学生没有直观感受。2、教学时间没有把握好,前松后紧。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4

《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别具匠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的优秀篇章。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有得有失,先谈一下所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课文中的字词教学要抓重点难点。

对于五年级的孩子,课文中的生字词不可面面俱到,每个都讲到。而是对于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字音、字和词语讲解即可。例如,这篇课文字音注意:估量的“量”在这里要读第二声。玲珑剔透的“剔”要读第一声。词语重点讲“众星拱月”,要结合课文来理解,这个词概括出圆明园的结构布局。词的字面意思是“拱:聚集、环绕。像许多星星聚集、环绕着月亮。”教学时我问:文中的“星星”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许多小园”。这里的月亮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这个词语的意思在本段的意思就是:许多小园像星星一样环绕着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的周围。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而且对圆明园的布局也了如指掌。

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教学时,我特别注重让学生通过朗读感知文本,品味语言去感受昔日圆明园的精美,壮观,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这段的教学以读为主,在读中学生感悟到了圆明园之大,之美,在读中学生也充分地体会到了自豪的情感。在读中让学生体会到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在内容的处理上,我力求做到详略得当。如第三小节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我引导反复朗读,因此,学生不仅认识到了景观之美,还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而二——五句中涉及到的具体的景物很多,如果逐处景观地讲解,不但费时较多,学生还会产生厌烦之意。在这儿的教学中,我就抓住一个问题:“圆明园中只有这些景物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从而让学生找出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

三、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深入地理解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力求突出以下“三情”:

1、惋惜之情。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惋惜。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2、赞叹之情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3、仇恨之情

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感觉《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的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我特意播放了《火烧圆明园》的片段,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之情、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在课上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遗憾的教学,这节课后也有不足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对于课前查阅的资料。学生仅仅停留在从电脑上机械的打印下来,不会有取舍的巧妙运用。改进办法:课堂上不允许念资料,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5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成功之处是:

1、教给学生自学方法,举一反三。精讲第3自然段,教给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的方法。然后“扶读”第4自然段,放手让学生“自读”第5和第6自然段。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难词难句,说出了各段的主要内容,还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产生对疯狂掠夺我国文化遗产的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仇恨。

2、在“美读”中,学生切实地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激发出爱国主义情感。

不足之处:

1、由于条件限制,不能使用课件。对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学生没有直观感受。

2、教学时间没有把握好,前松后紧。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