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孤独之旅》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教材解读】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课文最大的亮点就是出色的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它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理解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通过对精彩语句的品析,让学生学会品析语言。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实施教学目标的总体思路:整体感知------重点突破-------感悟深化
2.教学重难点
这篇小说从少年的视角解读,主要写少年的成长,在特定的环境中的成长,是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在逐步推动杜小康的成长,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主人公的成长心理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很吸引学生阅读,但学生难以体会其作用,因此教学难点是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带分析,以想象促理解。
【教法及学法】
为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
(一)教法:朗读法点拨法情境教学法延伸拓展法
(二)学法: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质疑法
孤独的日子一天天的过去,鸭子也渐渐长大了,但是,天有不测风云,鸭群在暴风雨的夜晚失散了,杜小康说了这样一句话“还是分头去找吧”,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呢?(成熟勇敢有责任感,从容而冷静)反复品读这个句子,感受杜小康当时的心理。
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当时的天气状况吧!指名读第36段,感受暴风雨的可怕。同学们,在这样的天气你敢一个人出门吗?那么杜小康是否害怕呢?他是怎么做的?(读第38段、44段、48段,体会杜小康此时的“哭”)明确:经历暴风雨——不怕风雨,战胜孤独——坚强、成熟有责任心
⑷第四句话:“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阳光总在风雨后,经受考验的杜小康父子二人终于迎来了丰收的季节,听,杜小康在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怎样的杜小康(激动、喜悦)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写?杜小康为什么这样高兴呢,只是因为他可以再上学了吗?明确:鸭子下蛋——激动、喜悦——长大了⑸初到芦荡时的杜小康还吵着要回家,而此时,他却能像一个男子汉一样勇敢担当责任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看看杜小康有什么样的变化。(屏显展示几组对比的句子,老师和学生合作读,交流体会)
教师小结:短短的四句话,让我们鲜明的感受到了一个男孩杜小康的成长,所以我们可以说,放鸭之旅,孤独之旅就是成长之旅。大家能结合他的经历说说,怎样才算是真正的长大吗?(独立、担当责任、能为父母分忧等)
四、读出自我,享受孤独
家道中落,年幼的杜小康在放鸭之旅中饱尝了物质生活的贫乏单调和精神生活的孤独痛苦之后,用稚嫩的双肩帮父亲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假如你是杜小康,回望旅程,你觉得杜小康会怎样看待在芦荡中放鸭的这段经历呢?(感谢磨难,感谢孤独)
屏显曹文轩的名言,与同学们分享属于自己的“孤独之旅”。
第二课时
本节课主要进行环境描写的体会与品析,让学生阅读经典中感受景物描写的妙处,学习以景衬情的写作方法。
一、体会本文题目的妙处。
文题可以改为“放鸭之旅”或“成长的故事”吗?
二、走进芦荡,感受作者是怎样借景烘托人物心情的。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概括段落把握故事情节,通过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树立奋进信念,增长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标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内容:
一、曹文轩: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
二、基础知识:
轩(xuān) 嬉闹(xī) 凹地(āo) 雍(yōng) 掺杂(chān)
胆怯(qiè) 撅(juē) 给予(jǔ yǔ) 觅食(mì) 撩逗(1ióo)
三、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01----)故事开端,
交代小说背景---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被迫辍学,随父放鸭。
最:程度副词,强调杜小康家富裕程度。
但:转折连词,突出杜小康家因突遭变故,家底变薄。
竟:副词,表现了杜小康家突遭变故令人意想不到,出乎意料。
忽然:副词,表现杜小康家变故之快,时间之短。
只好:副词,表现杜小康在家遭变故之后的无助和无奈。
第二部分(02-27)故事发展,
写杜小康父子俩在芦苇摊上安家,开始了放鸭生活。
一层(02-19)写父子俩到达目的地前的所见、所闻、所感。
2/3段:杜小康初离家、想家、父不理。
“朦朦胧胧的树烟”衬托了杜小康失落的心情。
“沉着脸”“不停地撑”等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无可奈何的心理。
4段:描绘了一幅鸭群行进图。
“织”把鸭群人格化了,生动形象。
“均匀的、永恒的水声”以声写寂,衬托父子俩背井离乡中的孤独寂寞。
5/6/7/8/9段:父子俩初到陌生之地,即将开始新生活,表现父亲坚毅果敢性格。
父亲只有不停地向前划船才能掩饰自己茫然而恐惧的心理。
“纯粹”表明船前行速度之快,向前行船态度之坚决。强 ……此处隐藏27985个字……?考察,细细的考察,我理解也就是从细节的地方读起,某一句话、某一字,细细品味,从“字词”里挖掘,才深得其中的趣味。今天我们就从很细的地方进入,以词解文,走近杜小康。
(一)关键词“孤独”教学
1、谁来说说“孤独”是什么意思?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
学生可能的答案:寂寞、无聊、孤单,有时无助的感觉也是一种孤独……
重点指出:孤独≠无聊。
“无聊”多指一人无所事事,对生活缺乏兴趣,无聊者寻求的是消遣。
“孤独”一词字典中有孤单、孤立无所依附的意思,既可指处境,但更倾向心理情感方面。
【 让学生讲出体验,能锻炼他们深入探究的能力,使他们更易理解课题】
2、小说中哪些词句可以解释“孤独”? 请学生找出体现“孤独”的语句,并注意体会。
例:①、“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因此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
(朗读指导:句中“天地又如此空旷”的“又”去掉行吗?不行,一个“又”放大了杜小康处境的艰难,朗读时要突出杜小康恐慌又无奈的心理。)
品析:一切景语皆情语,鸭声不会真有寂寞之意,寂寞的是杜小康。这是以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理。
②“杜小康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
品析:这句心理描写直接反映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
(朗读指导:句中“然而”,要读得深沉无奈,因为这种孤独是杜小康无法摆脱的。)
★教师引导:文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环境描写?或文中这样的心理描写还有吗?
例:③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④、写暴风雨一段“早上,……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⑤、“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一个孩子的胆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越来越单调” (引导:这句心理描写,你能代杜小康说出来吗?请你换位思考:当你是杜小康,当你面对这样的环境,你会怎样?)
……
小结: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亲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环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对环境心理描写进行分析品味的能力,重在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通过换位思考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孤独”二字。突出教学重点】
(二)关键词“驱逐”教学
过渡:在杜小康的世界,“孤独”已经无处不在,他怎么办?我在文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发现了这个词——驱逐。
1、“驱逐”什么意思?先请学生解释词语,再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说。例:杜小康驱逐了孤独,“不再恐慌”; 杜小康他们不能回避孤独,只能“驱逐”孤独……
2、师生朗读课本74页“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这一段,并反复朗读“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这两句。
★朗读指导
a、他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
B、他们已不可能回避孤独了。 (多了“已”读来什么感觉?)
C、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根本”什么意思?改读出什么语气?)
通过比较朗读,明确:当环境别无选择时,当现实无法逃避时,你只有面对,只有迎接。于是你将会发现“孤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于是你发现孤独原来是块试金石。
3、材料链接:
千古文人孤独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捡却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
解说:从这些材料,我们发现“孤独”不仅是种心理,更是一种文化。
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江畔独吟到李太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月影同醉,从到苏东坡的“拣起寒枝不肯栖”的不合流俗到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人生凄凉,孤独与寂寞像一个因子,刻进中国文人的骨髓里;像一个影子,镶嵌在他们的生命中。使得“孤独情结”蓬勃地生长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中。它是中国文人独立精神花园,是中华文化独特的气质与内蕴。
这些千古文人从不掩饰自己的落寞与凄凉,于是在他的文字中我们也常常能感受到一种清冷幽旷之情,有着诗意的伤感,但并不颓废,反而还时时透出一份坚毅与执着和勇于担当的勇气。他们在孤独中挣扎,用自己的倔强与高傲坚守着心灵的自由与对自由的不懈追求。
教师小结:愿同学们学会品味孤独,走进中国古代文人最美丽的精神花园,品味中国古代文人最丰富的文化内涵!
【此处材料链接,引领学生不仅从字面理解“孤独”,更是从文化层面理解】
(三)关键词“长大”教学
过渡:杜小康尽管是在被动的情况下“驱逐” 孤独,但我们不可否认当他学会面对孤独的那一刻,他变坚强勇敢了,他也在无形中“长大”了。
1、找出表现杜小康“长大了”的段落,划出与“长大”有关的语句进行品读(尤其是心理描写的句子)。
2、讨论交流:请学生按照下列句式说一段话:
我认为杜小康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3、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
总结:因有孤独陪伴,人生方显“坚强”,因有孤独锤炼,人格方显“崇高”。 懂得品味“孤独”的人,他的灵魂才能在人世间挺立。
【引领学生从精神层面理解“孤独”】
【词语蕴涵情感,课文关键词是作者情感的集中点、燃烧点,语文关键词教学就是要借助关键词带领学生点燃心中的情感。本课三个关键词“孤独”、“驱逐”、“长大”形成一线,使教学环节呈现出串珠成线的清晰感,并且达到让学生用自己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用自己的情感与经验去观照语言文字,深入挖掘每个词语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四、结束语:
让我们学习他们——勇于面对世间的清冷和内心的寂寞的文人们——屈贾、李杜、苏轼乃至后来的蒲松龄、曹雪芹,他们在人生的不幸中绽放出自己的灿烂的。以敢于担当的情怀,在世间的不平中求得内心的平静,才能够以坚贞却又洒脱的形象傲然面对人生的苦难,拈花微笑,满透苍凉却又有着包容与宽恕。
五、作业、
1、阅读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
2、请以“成长的脚印”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记叙文。
六、板书
孤独之旅
曹文轩
长大
驱逐
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