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时间:2025-08-17 22:41:04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1

一、背景介绍

《外国小说欣赏》是在学生完成高中语文必修阶段的学习任务之后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属于“小说与戏剧“系列。《外国小说欣赏》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适当地勾勒外国小说史的轮廓,简单介绍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及诸种流派,最终目的是了解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

二、目标设定

《外国小说欣赏》分为八个单元,按小说的基本元素来设定,分别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 “结构““情感“和“虚构“。《桥边的老人》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要求是: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和题旨呈现的关系;

4.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

《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结合单元要求和文本特点,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三、教学过程

(一)准备与预习

1.查阅关于海明威人生经历及创作风格的资料。

2.阅读《诺贝尔文学奖文库授奖词与受奖演说卷》(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中关于海明威的部分。

3.阅读小说,能通过人物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且在你思考的人物对话下面做出记号。

4.不看课文,回忆课文的大致内容和阅读时的感受。

5.试着思考一下:你的阅读感受和小说的写作手法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换句话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使你产生这样的阅读感受?

(二)体验与建构

1.赏析作品

(1)想象你就是文中的叙事主人公“我“,请你依据课文,以简单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画面,进而品味小说语言简约却寓意深远的艺术特色。

(2)依据课文中的对话,尤其是“我“与老人对话时“答非所问“的情景,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与同学一起思考、讨论:

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一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那么《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2.叙述分析

(1)介绍叙述视角。

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作者一叙述者一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2)介绍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3)根据上面的介绍,请你再次阅读《桥边的老人》指出这篇小说的叙述人称,并结合“准备与预习“第三题,与同学讨论、分析这种叙述人称的艺术效果。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指导,得出观点:

《桥边的老人》中,第一叙述人称“我“的出现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

(2)《桥边的老人》叙述视角分析:

首先,这种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

其次,采用第一人称,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显得比较客观。具体说来,小说通过“我“之眼,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尤其是老人三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 “这样的细节描写,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尽管没有一句带有情绪化的语言,却令我们感受到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平的热爱。

最后,“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我“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测,这对读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比如,在小说末尾,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却无力起身时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这一切都是客观地呈现出来的,关于老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和老人对现实的情感等,都需要读者借小说的信息推导出来。

(三)应用与拓展

1.找出一篇采用全知视角写作的短篇小说,并与《桥边的老人》相比较,领悟不同的叙述方式产生的'不同的审美效果。

2.完成课后“思考与实践“第一题:《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看的小动物们,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3.再找几篇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来读,体会他提出的语言“冰山“理论。

四、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是新课程推进中的一个新课题。如何完成从必修课向选修课的过渡,实现延伸、拓展、补充和巩固的目的,并且凸显选修课的特征,这一切还都在探索之中。上完《桥边的老人》,结合学生和听课老师的意见,笔者认为这节课大体上抓住了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学习过程中的专题意识较强。如前所述,教材每一单元所提供的小说文本,都是按照某一话题择定的,而这一话题正是小说的某一基本元素。这节课的总体设计围绕“叙述“这个专题,把教学重点和难点放在学习并了解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这两个方面。相比于必修课的教学,无论是对文本的赏析建构还是对文本的专题分析(包括练习部分),教学目标的指向性都更强,课堂教学的张力也有所增大,教学的效益有也所提高。

……此处隐藏2359个字……出来的是对生命的尊重,而这尊重在战争的背景下弥足珍贵,正是这种尊重才使我们人类永久的和平有了希望。

五、再读小说:关注对话:体会小说叙述的简洁性。

作者海明威以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他隐藏了一些内容,使得叙述简洁。而相比之下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则繁复得多。如果说伍尔夫偏爱叙述的“加法”的话,海明威则更爱叙述的“减法”。

我们再细读小说的主体部分(对话部分),看看作者哪些地方用了叙述的“减法”,在“减法”中作者隐藏了什么?

(示例)

1.“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明确】“微笑”就是一处减法。作者隐藏的是:老人暂时忘却身处艰难凶险却微笑是因为谈起了故乡,因为热爱故乡,因为故乡有他温暖的回忆,包括这些有关动物的回忆。

“最后一个离开”也是一处减法。作者隐藏的是:老人因为战争,不得不离开,最后才离开是因为不舍,但是让自己心爱的动物留下遭受炮火的摧残又是多么的无奈和悲哀。

2.“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明确】这也是一出减法。“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平静而简洁的叙述中隐藏的是作者对老人命运的深深担忧。

(与老人命运相关的句子还有):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坐了下去”也就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

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荃老人离开,但老人为什么不走?

【明确】一方面是因为体力不支,疲惫不堪,“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动了。”另一方面,老人还有对故园的留恋,对未来的茫然,“那边我没有熟人”,老人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减退了。

3.“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不敢想”

……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可讨论:这里是叙述的“减法”还是“加法”?

【明确】小说全篇简洁,惜墨如金,这里却反复提及另外几只动物的危险,好想用了“加法”,其实依然是“减法”。因为在这简单的疑问背后深深的隐藏着老人对动物的同情、担忧,老人“每家”,也就意味着没有亲人,那些动物是与他相依相伴的。但是,战争来了,人们自顾自地逃离,动物是最无助的,被人们抛弃在战火中。

可接着讨论:这位老人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自保,为何还念念不忘他的那几只动物?

【明确】在老人眼中,动物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是一样可贵的,老人博大的爱心,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与残害生命的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命何其可贵,战争多么残酷!

4.“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明确】这个“只是”意味深长。这里交织着一种“怨”和“冤”的情感:“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招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这个“只是”隐藏的是对战争的控诉。

六、拓展提升

通过以上阅读和讨论,我们知道作者的叙述是一种“减法”,隐去了一些内容,力求简洁明快,这正是作者“冰山理论”的表现。

(海明威说:“冰山在海里移动是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动作等八分之一的内涵隐藏起来)

作者叙述“减法”正式要求我们读者阅读做“加法”:一切被省略的东西都是可以连接和弥补的。读者既可以从“我”的角度体验故事,也可以发挥想象,推测每一个人物的心理。读者自己去推理、想象、判断,极大地丰富了故事的内容。这是现代小说对读者提出的要求。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能把握文章的主要情节,掌握重点字词及作者相关知识。

2、理解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能分析文中老人的形象。

3、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反对战争、渴望和平、尊重生命的美好感情。

学习重点

能把握文章的主要情节,掌握重点字词及作者相关知识。

学习难点

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并有所应用。

一、知识储备

和全体同学共同回忆所学知识,并拓展新内容,丰富海明威的形象。

问题如下:

1.你知道常见的四大文学体裁都是什么?

2.小说的`三要素又是什么?

3.海明威的励志名言是什么?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

这是他在哪一部小说中通过谁讲出来的?

4.请介绍你所了解的海明威。

明确答案:

1.常见的四大文学体裁是: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2.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3.海明威的励志名言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海明威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中通过桑地亚哥之口讲出来的。

4.略

5.丰富海明威的形象,走近海明威。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年)《永别了,武器》(1927年)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悯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