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时间:2025-08-15 13:53:04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1

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初步设疑。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今天是哪位小老师为我们板书的,请我们的一日之师带领大家读一下课题。谢谢

2、出示古诗,指名读诗。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李白在黄鹤楼上设宴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李白目送友人,心情非常激动,吟出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⑴自读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

⑵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谈话激趣:下面让我们交流一下……

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学习课文后,你们的这些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4、过渡: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读课文。(自由读)

2)、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学生动手圈画)

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5、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

师:“烟花三月”是怎样的三月呢?你从哪里知道的?(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

生:繁花似锦的三月。

生:鸟语花香的三月。

生:百花怒放、景色艳丽的三月。

师:同学们知道吗?自从李白写下这句诗后,原本著名的城市扬州更有名了,一直到今天,尤其到了三月,人们纷纷赶往扬州,欣赏那里的美景。而“烟花三月下扬州”被后人称为“千古丽句”。一起美美地读这句诗。

二、朗读话别,感悟话别。

1、过渡: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这藏在心里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让我们一起去目睹那感人的一幕吧!指名读第二小节

2、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

3、学生交流,出示句子1: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与心情吗?

(因为他俩都不愿意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⑶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齐读这一句话。

4、师:离愁别绪在心底,情难启,口难开,可有些话总得说出口,听一听两位大诗人是怎样话别的?

教师范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师:听完他们的话别,你还能从他们的言语中看出些什么呢?

生:我看出李白很崇拜,很敬仰孟浩然。

生:我还能看出孟浩然虽然也很难过,但他比李白年长,所以他试图安慰李白不要太难过。

生:我也看出孟浩然不愧是李白的兄长和老师,他安慰李白不要太难过。

师:是呀,洒脱、率直的李白将自己满腔的情感都流溢在句里行间了。拿起笔,读读李白的这番道白,边读边思考,哪里看出他对孟浩然的敬仰,对这次分别的不舍?

(学生边读边划边感悟与思考。)

(2)师:(多媒体)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就请您满饮次杯吧!”我从李白言语中对孟浩然一系列的尊称中看出他的敬仰之情。李白称孟浩然为夫子,而我知道,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您的人品,您的诗篇,结识了您,一直把您当作,请您”短短的一段话别,李白竟用了这么多个您,我觉得,他不只是一般的敬仰孟夫子,而是非常的敬仰。

师:老师现在也很敬仰你,因为你不仅读明白了李白的语言,还将他的内心分析的这样透彻、准确,我觉得你能做李白的半个知音了。真是不简单。其余同学还有高见吗?

生:“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我知道,李白与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普通朋友。在中国自古就说“长兄若父”,还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李白说孟浩然是自己的兄长和老师,可见,孟浩然在李白心中有多高的地位。

师:请给他掌声,感谢他用丰富的历史知识解读了李白,解读了课文。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形容他们的关系,孟浩然真是李白的良师益友呀!

生:“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誉”是指好的`名声。李白赞扬孟浩然的才学,诗篇名满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师:李白多么的敬仰孟夫子呀,让我们带着无比敬仰之情,朗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前两句)

(3)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4)师:生活中突然就要失去一个良师,一个益友,一个兄长,一个知音了,李白能不难过,能不伤神吗?一齐读: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担心哪天才能再见,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足见对于孟浩然的离开,对于这次分别,他是多么的不舍呀!再读: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劝君更尽一杯酒,因为帆船启航,将不见故人。一起读出李白的不舍,读出李白的难过!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5)师:真是兰舟未发已盼君回呀,面对友人的道白,面对故人的深情,孟夫子感动极了,人生能得这样的知己,我还有什么遗憾的呢?他“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但毕竟他比李白年长,他得一面将自己的眷恋之情隐藏,一面安慰好自己的好兄弟。

(指名读。读孟浩然的话别之语“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师: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这句诗,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

生:王勃说,世界上有你这样的知己,就算不在一起,远在天涯海角,也像邻居一 ……此处隐藏27706个字……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幻灯出示对应句)

2、男女生分别朗读。

师:大家读得真好,从大家的朗读声里,从文字里,从诗里,我都能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感情,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哪个词最能表达他们此时的心情?(依依惜别)生齐读。

任务二再读课文,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策略:1.默读课文2——5自然段,划出体现他们深情的词句。

2.小组交流你对这些句子、词语的理解、感受、体会。

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感受最深的句子及词语的理解、感受、体会。

展示交流:

预设一:第二自然段抓“藏”“一会儿……一会儿…….”来体会依依不舍的心情.

引导读出这份情谊,但不忍别,终须别。

预设二:第三自然段:

1、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6个“您“;夫子,请,兄长和老师)

2、读出对李白的“敬仰”。敬仰他的什么呢?人品、诗篇。(补充资料,了解俩人之间的情谊)师:就是这样一位风流潇洒,不羡权贵,有着高洁人品的孟浩然怎能不让李白敬仰呢?现在你就是李白,面对即将离你而去的兄长、老师、知己,真诚地表白你的敬仰之情吧。(读李白的话)

3、读出了不忍孟浩然离去:何日才能再见面?满饮此杯:这杯中盛的仅仅是酒吗?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引用这句诗的用意是:安慰李白。你还能用哪些送别诗句来安慰李白呢?除了宽慰你还读出了什么?地久天长,能读出这份深情厚谊吗?还从哪个词看出来?“永世不绝”

5、小组活动分角色朗读对话,展示朗读。通过两人的对话,我们感受到了这份情(板书:语言含情)

预设三:伫立:长时间站立,从中体会到什么?站得时间久,在江边干什么?目送友人。一直到什么时候?船消失在天边。

师: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李白对孟浩然的情就在久久伫立的身影中,就在默默凝视的目光中,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岸边的李白,你会想什么?

师:这一切的一切,都化作了“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千言万语都凝成了这样一句诗:(幻灯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同学们,文中是白帆点点,长江又是古代的交通要道,江上的船一定是来来往往,川流不息,而诗中为何却是孤帆呢?

师:真不愧是诗仙李白,美景让人赏心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情,古诗以景见情,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

过渡:千言万语,尽在之中,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都放在诗中,请大家齐读(配乐读)

三、检测导结:

多情自古伤别离,同学们,此情此景,让我们感受到了好友间深厚的友谊,让我们体会到了友人间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让我们也送孟浩然一程,再次为他吟出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背。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14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结合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绿线中的只识不写)。

3、通过诗文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和诗句表达的意思,体会诗人和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诗文。

2、领悟诗文深邃的意境;感受朋友间的深情。

3、抓住诗文的空白进行想象。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预习:自学字词;读通课文;简单批注;提出问题。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投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朗读(师生互动)。

3、说说诗句大意。(教师简评:说得不好不要紧,让我们一起学完了《黄鹤楼送别》一文,我相信大家不但会理解诗意,而且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4、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分步板书:①板书“黄鹤楼”,介绍有关地理位置及历史;②板书“送别”,理解意思;③读题,指导读出“别”味。)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分节读课文。(教师视具体情况加以指导)

2、结合课题,理解课文大意:

谁送?送谁?(板书:李白、孟浩然)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速读第一自然段(30秒)。

2、合上书本,看谁了解的信息多?(汇报、交流。)

时间:暮春三月;地点:长江边的黄鹤楼;人物:李白、孟浩然;事件:饯行(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3、以读促悟。(读出暮春三月的美;读出将要惜“别”的情。)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过渡:两位大诗人,一对好朋友就要分手了,①他们的心情怎样?②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默读2、3自然段。

2、讨论:

①“……,一会儿……,一会儿……,……”(不去触动,依依惜别)

②李白的语言;(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何日再见、满饮此杯等)

③孟浩然的语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暂时、永世不绝等)

(以上三句话由多媒体出示,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语,并作简要板书,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和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3、你就是李白,你就是孟浩然会说些什么?(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因为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话别”场面谁也不清楚,编写教材的人也是想象的,学生也可以尝试。)(这一环节的训练比理解原文更重要)

五、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过渡: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教师引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学生跟读后文)

1、多媒体出示:“友人登上了船。……流向天边……”

(在这段话中,最能反映李白惜别之情的有哪些词?)

(“伫立、凝视”,这两个词表面看起来如雕塑一般,但是透过这种“平静”,我们可以看到李白的内心怎样?)

(反复朗读,想象意境,加深感悟。)

过渡:李白终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这一脍炙人口的诗篇——

2、多媒体投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朗读。

3、说诗句意思。

4、朗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师指导要到位)

六、拓展:

课文从孟浩然登船之后就没有再写到他,假如你是孟浩然会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呢?(讨论,由学生想象关于孟浩然别李白后的内容,并且完成板书。)(抓住诗文的空白进行想象)

七、学生质疑:(视质疑内容,随机而定,教师也可适当提问。)

八、小结:(略)

九、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小练笔:孟浩然别李白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