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面》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面》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面》教学反思1《一面五星红旗》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元26课课文,课文感人至深,写了一位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旅游遇到危险时宁愿忍受寒冷和饥饿,也不肯用国旗换面包,最后晕倒在地,赢得外国友人的尊重和友情的故事。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课文篇幅较长,思想性也比较强,对于学习用外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更是不好把握。
加之“爱国情感”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个虚幻、空洞的词。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的爱国之情,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便成了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爱国情感不是感性的说教,它务必在教学中有个实实在在的载体,那就是语言实践。没有扎实的语言实践,热爱祖国的说教自然成了“空中楼阁”。而语言实践就是要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反复品味,深切体会,读出文中情,读出文中味,读出融入孩子自己的情感的文本味来。课刚开始,通过看运动员获奖,升国旗的录象和自己在这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中,望着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你会想到些什么?通过心灵对话:学生初步明白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尊重和爱护它。
在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研读重点词句,感悟爱国情,体验爱国情。如在指导学生感悟“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等重点句子时,呈现典型的三个层次:读出理解──说出感受──再读体验情感。首先学生自由读重点段落,勾画出表示”我“动作的词句,自读、自悟、自得;再让学生默读体会,说说自己对句中哪些词有特别的感受?交流中,我相机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吃力、趔趔趄趄”,从中品出了留学生身上沉甸甸的爱国情意,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决不向饥饿低头;接着,再给予学生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带着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自由感情读重点语句,读出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来,切实地体验到留学生身上浓厚的爱国情思。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言”,感受到重点语句中每个字词里所蕴含的“爱国情”;也得到“意”,“我”的爱国情与孩子生活中的感性的爱国情融为了一体,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净化与升华。
当然,在调控课堂教学发展中,语言机智似乎也有待锤炼,不仅抓不住学生问题的实质进行有效的课堂生成,而且问题琐碎,如“哪里体现他很饿?”“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没有人给他吃东西?”“他来到面包店吃到面包了吗?”……这一个个毫无思考价值的“以教定学”问题扼制了学生的发展。今后我会不断的在这些方面多学习,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语文功底。最后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导,让我以后在教学上有所进步,谢谢!
《一面》教学反思2《一面五星红旗》这篇课文的选编意图,一是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国际理解”的内涵;二是学习一些刻画心理活动的方法。教学重点是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变化,难点是学习用外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法。针对本课教材的特点,我着重抓住2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细读课文,体验感悟。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表格,让学生边读边想,用笔画出相关的语句,填写表格,体会当时人物内心的想法。在交流汇报时,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抓重点词句体会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感悟,读中积累。重点以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形式来完成对人物内心的体会。如品析“凝视”这个词时,先理解词义,再找出它的近义词进行替换,在对比体会中,想想哪个词用得更准确。进而使学生体会到准确运用词语的好处,教给孩子们用动作来体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既品出了因留学生身上沉甸甸的爱国情意而赢得外国人的尊重,又学到了刻画心理活动的方法。
二、探究写法,读写迁移。这个环节先总结出刻画心理活动的方法。然后再创设语境,顺势进行迁移性的语言训练。让孩子们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话中。用课堂练笔来帮助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人物内心。
当然,这堂课中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许多孩子们的回答中产生了对文本和学法上的生成,有些我没有捕捉到或没有提炼、提升。今后我会不断的在这些方面多学习,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语文功底。
《一面》教学反思3一、教学设计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是选自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精读课文中的第二课,首先让学生通过精读课文感知鲁迅的平和,不过,这篇文章较长,我引导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就明确指出了几个方面,化繁为简,让学生有针对性的筛选信息,这对于高二学生来说并不难,因此把体会鲁迅的平和作为次重点;
其次,我把这篇文章的重点放在了回忆录的特点上:细节描写与饱含深情的语言。阅读与写作往往是分不开的,一方面,这篇文章把鲁迅写活了主要在于细节描写,这是阅读的重点,也是写作的重心。因此,我不仅以课文中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而且把课外的经典片段让学生欣赏,学习的同时给他们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让学生品味萧红对鲁迅饱含深情的描述语言;
然后,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最后一道题往往是探究性题,因此,我在课堂上的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一个学生针对文本自由发挥的问题;
最后,一节课的完结并不是真正的完结,而是通过这节课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他在课外自主学习,因此我设计拓展延伸以课内来带动课外,让他们的视野、知识更加广阔、丰富。
二、不足之处
(一)、课堂环节上:
1、分析人物形象时明确的几个方面有交叉。这是很细微的方面,其实在备课时也考虑了,但想着那样板书就不工整了,打算在跟学生陈述这一环节时点明就可以了,就没有改动,谁知在讲课中党老师一下子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并给我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2、由于种种原因,只在学校试讲了一次,总担心时间不够,因此在品读文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环节,我事先找好了,没让学生自己在文中寻找,这样学生的体会的可能不够深刻;
3、课堂小结太简单,亮点不够。
(二)、因为是借班上课,备学情不充分。
(三)、平时这种锻炼太少,课堂上放不开。
总之,参加这次优质课比赛,我既发现了自己日常教学中疏略的诸多问题,也收获颇丰,并真正体会到了“不但要埋头苦干,还要抬头看路”的内涵,如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同行多多指正。
《一面》教学反思4今天第二节课,我在班上上《一面五星红旗》的语文主题教学研讨课。在上课开始,我让学生看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看完之后,我让学生谈谈感受,学生们沉默不语,只有江志祥把手举起来说了一句话:“我觉得升旗仪式很隆重!”我进入课堂的导入部分,揭示了课题。在这节课,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变化,体会“我”对国旗的尊重和爱护, ……此处隐藏14852个字……个方面去展开教学,并不从外貌描写的句子去展开教学。
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是课文的教学重点,孩子们交流的时候并不踊跃,我想主要原因是孩子们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得太少,对鲁迅先生也了解得太少。虽然在前两课学习了相关的内容,但是并没有对孩子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和深刻的认识。学习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实在是无法领悟文字里所蕴涵的那种凝重的感情。
因为是阅读课文,我在教学中也没有过多的追究孩子们,也没有给他们提出更多的要求,更没有把教师用书上的内容灌输给孩子们。文字的理解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能领悟的东西,不能强求孩子们也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理解的。
《一面》教学反思13一、深入剖析,精心设计设
《一面五星红旗》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学期的讲读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我”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活动中发生了事故。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我”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也赢得了外国朋友的尊敬。课文从三个方面叙述事件的经过,第一部分写“我”在一次漂流活动中失事,处境十分艰难;第二部分写“我”与面包店老板打交道的过程,“我”断然拒绝了他提出的用面包换国旗的要求;第三部分写“我”的行为感动了面包店老板,“我”也得到了救助。本课的重点是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变化,难点是学习用外在动作表达内情绪感的写法。根据本文结构特点,我在教法上采取了以“读”为主线,落实“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学生构建新知,培养语感,促进思维,促进发展。课堂最精彩的两个教学环节学习资料以板块呈现,学生有阅读的自由,有充裕的自读自悟时空,学习自主性得以发挥(也有利于教师的指导和参与)。对整节课来说,既让学生学得扎实,又充分体现学生的空灵,因此,对课文的解读呈多元形态,思维的花朵异彩纷呈,这也是
本节课的教学的理想境界。
二、分析目标,落实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据此,确定了如下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情绪感的变化。2、理解课文资料,体会到“我”对国旗的尊敬和热爱,体会到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3、了解作者的写作特色。目标确定以后,教学紧紧围绕上述目标展开,并将上述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激情。
三、找准关键,有的放矢
教学的重难点总是与学生原有知识存在一些距离。教学关键点突出地反映了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认识上的矛盾性,体现了教材资料上已学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与衔接,展示了教学过程中由感知教材向理解教材的合理过渡。因此,确定与处理好教学关键点,对于顺利学习新知识能起决定性的作用。在钻研教材时,弄清教材资料的层次与联系,明确重难点是抓关键点的基础。所以,关键点是“课眼”,处理好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进行了如下界定:
1、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变化。
2、学习用外在动作表达内情绪感的写法。
《一面》教学反思14教学目的
一、认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关心他人,助人为乐。
二、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的方法;体会文中的饱含感情的语言;了解本文的时间顺序。
《一面》教学反思一:
鲁迅的文章以及与鲁迅有关的文章一般难度都很大,教 《一面》这篇课文时我有些担心:学生能读懂文字背后那份凝重的情感吗?上完了《一面》,我释然了,放心了。
课文是通过作者回忆自己与鲁迅的一面之交,把鲁迅对青年的爱护写的得很细致,如“他的眼神就像慈父的抚摸一样,让我感到了温暖和严肃……”及一面对作者带来了无穷的力量等,足以可见鲁迅在广大中国人心中的地位。
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目标定位在体会鲁迅先生高尚品质的同时学习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学习时,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透课文,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之后,简单交流写作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鲁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当时情况下的特殊行为。同时,我引领着学生找出文中鲁迅的六次外貌描写,然后主要抓住外貌描写进行学习,层层推进,以读代悟,读悟结合,又适时地补充有关资料丰实人物形象。学生通过读课文了解了鲁迅的精神品质,体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训练之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虽然鲁迅离我们的学生有点遥远,但我欣喜地看到,大部分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理解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面》教学反思二:
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透课文,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之后,交流写作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能够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更好地体会鲁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当时情况下的特殊行为。然后找出文中的六次外貌描写,主要抓住外貌描写进行学习,层层推进,以读代悟,读悟结合,通过读课文了解了鲁迅的精神品质,体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训练之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不足之处:也许是鲁迅离我们的学生有点遥远,学生的理解一直处于表面层次,还不够深入,这也是我困惑的一个问题。
《一面》教学反思15《五星红旗》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写的是一位中国留学生在外国旅游漂流中遇到危险时,宁愿忍受寒冷和饥饿,也不肯用国旗换面包,最后晕倒在地,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维护了祖国的尊严而赢得外国友人的尊重和友情的故事。课文篇幅较长,思想性也比较强,三年级学生对于学习用外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不好把握。
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体验、感悟、表达等多种活动,认真阅读课文,我抓住究竟是“我”的哪些行为打动了老板?这一问题,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4到10自然段,找到一句最能打动老板的写“我”的动作的句子,。然后合作交流。课文中还有像这样的用动作和神态来表达我对五星红旗的热爱的句子,请同学们划一划,在分小组交流。通过合作学习,挑选一个句子进行重点研读,抓住“我”的动作、神态进行研究。一节课的两个的“点”,学生明白,只有热爱自己的祖国的人,才能赢得外国人的尊重,同时激发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这篇课文的教学存在着不足,这个不足让我很疑惑,学生竟然不知道国旗是什么,也许是我们教学的失误。针对这个问题,我打乱了自己原先的教学过程,重新设定临时的教学方法。我向同学们介绍国旗,讲有关国旗的故事,从国旗延伸到学生胸前的红领巾。学生通过对国旗的认识,再联系到所学的内容,更加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懂得了国旗比生命还重要,要维护国旗的尊严,维护祖国的尊严。虽然这节课的教学比我预定的时间多花了一节课,但收获是难以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