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物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与遗传有关的结构与物质的基本知识,即染色体、基因以及遗传物质(核酸)与性状遗传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认识遗传现象的物质基础。
2、通过分析某一具体性状的遗传现象,帮助学生认识性状遗传的基本规律,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分析其他遗传现象。
3、在区别遗传病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遗传病的基本特点以及禁止近亲婚配的生物学原因,对学生进行有关法律知识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基因的概念以及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是课堂讨论的中心。对基因这一名称,学生从各种媒体和一些科普读物已经有所了解,但不一定能认清基因的本质以及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以性状在上、下代传递为线索帮助学生认识有关基因的基本知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基因在生物上、下代的传递规律以及显、隐性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2、染色体在生物的上、下代传递规律与基因的传递的关系也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讲清染色体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的变化以及在生物上、下代中的变化有助于理解基因的活动。教学中可以利用图表甚至制作相应的教具帮助学生了解染色体的活动规律。
3、国家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国家为什么要通过立法来禁止近亲结婚?生物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帮助学生认识近亲结婚所造成危害的遗传学原因上——遗传病产生的细胞学基础和发生遗传病概率较高的原因,可以以具体的例子认识近亲结婚的危害。
参考课时
本课题建议授课时数为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向学生发放一调查表,对自己家庭成员的某些性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为学生在上课时的讨论分析材料。调查表如下:
性状调查表
调查前教师应注意:
1、要求学生如实填写表格中的内容,不能为完成作业而随便填写。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向学生说明如何识别这些性状特征,特别对上眼睑这一特征中的双眼皮、单眼皮,应说明不是美容后的特征。
【教学过程】
引言在了解生物界的丰富多彩之后,有些同学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各种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是否会有共同的规律?比如说,每种生物是怎样将自己的特征传给后代的?最初的生物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演变的?)生物能否孤立的生存,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等。我们将在以后的生物课的学习中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新课第五部分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生态
第一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生物的遗传
1、遗传的现象:
对于“遗传”这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同学们可以在日常的观察中发现许多遗传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儿子的长相像爸爸,等等。我们知道,不同种类的生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就是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这些方
面也会有所不同。这些特征,也就是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在课下,同学们对人的一些性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看到了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是否也是遗传现象?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过程中有没有规津?我们先来分析这些性状。
【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每小组选择一项特征,分析该特征在上下代传递中有几种方式,比如某同学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他的爸爸、妈妈也是双眼皮,这是一种传递方式。会不会还有其他的方式,大家可以根据本小组的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2)全班讨论。各小组介绍小组讨论的结果,所分析的性状有几种传递的方式;各种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中是否有共同点;将讨论的结果以列表的方式做出小结。
性状与父母相同,或者与父母之一相同,这种现象就是遗传。用生物学的术语叙述遗传这一概念,遗传是指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若性状与父母不同,叫做什么?子女为什么会出现不同于父母的性状?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讨论。
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同学们在自己身边到处可以遇到。但是我们应该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如为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是怎样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的?或者生物通过什么途径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
提出问题,讨论:父母能否直接将具体的性状传给孩子?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什么?
我们在了解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时已经知道,每个人都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而每个受精卵又是由卵细胞和精子融合而成的。即
从生殖发育的过程看,联系父母与子女的结构是生殖细胞。所以,我们可以说父母的性状是通过生殖细胞——卵细胞和精子传给后代的。同样,各种生物也是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提出问题:一个小小的生殖细胞为什么可以决定后代具有什么性状?
我们必须研究细胞内部的结构和细胞所含有的物质。
2、染色体和基因:
(1)染色体:
科学家在研究细胞时发现细胞核中有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很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就将这种物质称为染色体。科学家还发现各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每种生物的染色体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展示人的染色体和果蝇(雌)染色体图:不同生物染色体形态不同。
展示几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不同生物染色体数目不同。
提问:从以上四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各种不同物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同一物种又是相对稳定的。
——体细胞染色体数是生殖细胞染色体数2倍,或者说生殖细胞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1/2。
进一步研究细胞中的染色体,发现体细胞中总有每两条形态大小相同,可以配成对,所以人的体细胞中有染色体46条,配成23对,玉米体细胞中有染色体10对。
提出问题,讨论:在生殖发育过程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怎样变化的?
这样,孩子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与父母的相同了。就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来说,其中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
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这样重视染色体的变比?
——这是由于染色体数目规律的变化与生物的遗传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 ……此处隐藏24237个字……了一个鲜明的观点,那就是: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x,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
【第二部分】作者指出,很多生物“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作为独立的个体,我们看不出它们“有什么思想”;但是随着群体的增大,智慧逐渐增强,具有高度的组织性x和协调性x,俨然成了一个庞大的活物,而个体则更像是这个“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
生物作为个体是微不足道的,但“组成巨大的生物”,就显示出非凡的力量。
作者对生物行为的反思,是为了检讨人类盲目乐观自大的情结。人类虽然主宰了这个世界,但人类的行为方式还具有和其他社会性x生物相类似的特点,需要联合,需要一团一结,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智慧,克服自身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推动社会进步。
【第三部分】文章结尾,作者以科研为例,援引权威人士的观点,再次强调个体的智慧与群体的智慧,就像一个锯齿与整条大锯的关系,个人的孤独静默也许有助于一些发明创造,但这些发明创造必须融人到群体的
二、探究品味
1、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可以看做是一篇科学随笔。
本文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但还是具有独特的论证方法的。
类比论证——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着共同性x;
对比论证——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方面做对比比较分析,突出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x;
举例论证——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详有略,(详昆虫类,略菌类、鱼类、鸟类),抓住典型事例细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由现象层面到本质特性x逐步深化。
2.怎样理解本文关于生物社会行为的论述?【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作者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证明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这些都来自他对自然界中社会性x生物细心的观察和思考。
把生物的群体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更是作者的创见。
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步调一致的行动,集体协作式的劳动,有目的的行为,互相交换信息等。
作者谈论生物的社会性x,焦点是反思人类行为,批判传统生物学人类中心主义甚至人类沙文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类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然我们就会陷入因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之中。
【作者的论述幽默调侃,视角独特,见解独到,议论深刻,给人理性x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
3.结合具体的语境,说说下列语句的幽默效果。
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
【启发】讽刺帕遭到非难的作者极端保守的心态,他们恨不得把昆虫看做是天外来客,完全有异于人类,至是“非生物的”,像“魔魔道道的小机器”一样。
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启发】讽刺人类的自大心理,渺小的蚂蚁的很多行为与我们相似,我们却不愿意或不敢承认这一事实,是有些为难。“
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启发】用夸张的语言说明蚂蚁的社会行为太接近人类了一恐怕离看电视也不远了吧。
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
【启发】以“轻蔑”的口气评论一只“独行的蚂蚁”,·强调它们个体智慧的微不足道。
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辑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启发】以夸张的笔法,将人类的行为“原始化”,暗中与动物行为混同,意在说明两者之间的某些相似性x。
【教学反思】
生物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概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水循环的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等观察,培养学生观察、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森林、爱护植物的意识,从而培养一种“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校园风气。
[教学重难点]
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森林、爱护植物的意识,从而培养一种“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校园风气。
[教学方法]
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各种图例现象,引导小组合作学习,分析、讨论,从现象归纳出本质结论,并表达交流。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2、演示蒸腾作用的盆栽植物;3、染红的瓶装水;4、6号针筒和滴液管;5、接水盘。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利用“雨林谷”等图片引入植物体内的水分来源于土壤中。进而导出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二、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观察:多媒体展示水分运输演示实验。
思考:1.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结构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2.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方向是怎样的?
三、植物的蒸腾作用
1.蒸腾作用的概念
观察植物蒸腾作用的演示实验,概述出蒸腾作用的概念。
思考问题:植物吸收的水分,通过蒸腾作用大量地散失掉了,这对植物来说是一种浪费吗?
2.看图说话,归纳蒸腾作用的自身意义。
图1为何刚游完泳上岸的人会觉得冷?
图2为何大树底下好乘凉?
图3为何植物内的水是往高处流的?
四、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1.观察思考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设问:
①不同环境(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中水之间是如何转换运动的?
②如果没有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还能进行吗?
③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有什么作用?
④为什么说一片森林就是一座绿色水库?
2.(根据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想一想我们应该怎么做?
引导谈谈自己的感受,懂得爱护植物,保护森林,也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
家园。所以我们应该多植树造林,还应该多节约用水等。
五、课堂小结:说说你的收获!
六、课外作业
1.学习指导2.课外实践调查:当地水资源状况、农田灌溉方式及建议。
[板书设计]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运输结构 导管 (无机盐)
运输方向 由下往上↑
二、植物的蒸腾作用
1.概念
2.意义
降温
拉力
三、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