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山中访友》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1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抓住景物特征,体会运用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发挥想象,感受文章蕴含的美。
2、过程与方法:阅读作品,品味语言,理解文章内涵;研读讨论,把握写作技巧及作者情感表达方式并加以实践。
3、情感态度:融入作品情境中,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会关爱大自然。
4、重点:品读优美语言,把握景物特征,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5、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深刻内涵。
6、预习:(1)、反复朗读课文,解决疑难字词。
(2)、思考:作者欣赏山中美景为什么说成是“访友”?
二、教学过程:
1、导语:当你久居城市,远离大自然,你是否有一种被困笼中的感觉呢?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自己的心情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和作者一起走进山中,进行一次美的巡礼。
2、检查预习:
⑴ 字词。
⑵ 解题:“访”是一次精神的沐浴和洗涤,“友”把自然人格化,文中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皆缘于此。
3、文章赏析:
就文章中的一位朋友或一幅画面谈谈你喜欢它的理由,或就某一句话谈谈它给你带来的启示。
4、技能延伸:
请任选一位你喜欢的自然界中的朋友,结合其特点,模仿本文的写作方法进行描写。
5、思维拓展:
文中“我”与山中“朋友”的关系是和谐的,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与自然的关系却是不和谐的。你想对这些漠视自然或破坏自然的人说些什么?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2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品味美的语言,领略美的景色,体会美的情感;学会欣赏美,创造美.
2、引领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
1、变换人称的写法
2、拟人、比喻之美
3、丰富、新奇的想像
教法学法
1、朗读
2、评议
3、练习
教学程序
一、猜读激趣
《山中访友》访什么样的`朋友?为何访友?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着小曲,踏着幽径,进入山中依次访问了哪些朋友?
2.怎么称呼这些朋友?
三、寻幽探微(着重探讨3-5节)
1.朗读训练
1)示范朗读,抛砖引玉
读好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感情。
2)练习朗读,体会琢磨
把握内容,读出感情。
3)表演朗读,评议欣赏。
2.领略人称变换之美
对比阅读,思考:用第二人称写有什么好处?
3.领略拟人比喻之美
1)自由朗读第5节,说说你最喜欢哪句,并谈谈理由。
2)角色朗读,读出情感,读出个性。
4、仿写句子
仿照本节的写法,(调动想像和联想,运用第二人称)再写一位山中朋友。
5、关于题
将题目改为“山中观景”行吗?为什么?
课后作业
一课三练
1、快乐晋阶:6、9、10
2、生活拓展:春草散章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好词好句。
⑵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传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⑴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⑵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像美。
3、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重点词语,理清思路,品味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
2、体会文章新奇的构思及所表达感情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引导法:
本文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童趣的散文。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联想想像法:
本文运用想像的手法与自然界的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等朋友们互诉心声。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像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体会新奇丰富的特色。
3、自读点拨法:
本文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唐代苦吟诗人贾岛,以“推敲”的诗坛佳话而为人们熟悉,有谁能够背出他的《寻隐者不遇》?(学生背诵:“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诗作诗人去探访的是一位隐居山林名士,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李汉荣的《山中访友》也是这样的吗?就让我们带着疑问,在作者的引领下,走进山林去看个究竟。
二、初步感知、赏析语言
1、学生轻声诵读,勾画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并利用词典疏解:
师:想细致了解课文,首先我们必须把拦路虎──字词解决掉。
⑴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栀子() 唱和() 禅心()
湛蓝() 憔悴() 逝川()
⑵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流水,比喻消逝的时光。( )
②精神高度集中,不分散。( )
③玄秘深奥。( )
④指歌唱时此唱彼和,互相呼( )
⑤道德高尚,有很高的声望( )
⑥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
(学生思考完后请生在投影片上写,师生共同修改。)
2、播放朗读带,学生轻声跟读,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思考:按顺序找一找文中作者拜访了那些朋友,一共有多少位?
(用铅笔在书上划出来并数一数。)
学生自读并自主学习。
教师明确: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雷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15位朋友)
3、学生自由诵读:
师:课文亲切感人、生动活泼 ……此处隐藏17134个字……考书之中,课文没有钻研通透。我对课文的理解仅停留在“友”的内外美,忽视了自我部分。原来课文第二部分有三个层次:
一、“友”的内秀,如老桥的德高望重,树林送来的的无边清脆。
二、这山中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它们为我展现了一道道“好风景”,这是朋友们的外在美。
三、我生命的觉醒。我嗅到了自然的芬芳,看到了生命的奥秘,感受到自然的恩泽。而6、7自然段就是第三层意思的集中表现,它的意义远远高于前两层。
可惜,已经上过的课不能再为这些学生重演。对于他们,这篇文章为我留下了遗憾。我想,下届学生会感谢他们的。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读通课文,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2、抓住重点词语,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学习运用。
【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文中有很多句子体现了作者超凡的想象力,而且韵味十足,得让学生反复地读。
2、文中多处运用了想象、比喻、拟人等描写,可结合课文的学习指导学生的朗读和练笔。
3、课文学习的切入点很多,本设计抓前后两处带着(回)满怀的好心情展开教学,教师还可以从课题中的友直接切入学习。
4、文中描写各种景物时的写法有些类似,教师可以采用举一反三法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教学,不要面面俱到,逐段分析
学习主线
抓住文中一前一后的两个带着(回)满怀的好心情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和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感情,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美,从而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板书设计
1山中访友
老桥
带着好心情
树林
带回好心情
山泉
热爱大自然
预设教学流程
【导入教学】
揭示课题后,问:看了课题,你觉得作者可能去山中访问谁?
【字词教学】
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配乐朗读,组织交流: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
2、学生反馈,教师板书。
3、自由读课文后,师出示几组词语:
德高望重 津津乐道 依然如旧
汩汩 瀑布 栀子花 犬吠 恩泽
细数 唱和 旋转
①自由读指生读,正音齐读。(注意第三行多音字的读音。)
②引导理解词语恩泽,谁来给它找个近义词?
③你能结合课文给将成语补充完整吗?
德高望重的()
津津乐道的()
依然如旧的()
引入:作者带着怎样的`心情去访友,又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回来的?
1、指名读第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名回答。
2、从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到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你感受到了什么?
3、从这两段的哪些词语中你也感受到了作者的好心情?(品味:一路月色犬吠、归鸟的环境衬托描写的作用)
【语言训练点1】
文本内容:第3自然段
引入:作者的好心情源于什么?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和这些朋友的深厚感情?
1、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2、反馈交流。
3、作者形象地把桥比做什么?什么叫德高望重,为什么把桥比做德高望重的老人?
4、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桥的德高望重?
5、读着这些词句,想象一下,古桥在几百年历程中,都驮过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事?
6、虽然经过岁月的洗礼,可是古桥依然屹立着。这正是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齐读)
7、小结:小结: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语言训练点2】
文本内容:第4自然段
1、你能用你的朗读带大家走进这片熟悉的树林吗?
2、当作者还是孩子时,曾在这儿做什么?当他成年时,他又会在这儿做什么?
3、因此,树林里的一切是怎么欢迎我的?
4、作者为什么会有把自己变成树这么奇怪的想法?
5、师: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了一体。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情境啊!从这种想象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知己情谊。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再来读一读。
【语言训练点3】
文本内容:第5自然段(自由读)
操作步骤:
1、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你能给句子换个说法吗?
2、作者分别是怎么和山中的一切打招呼的?你能给它分类吗?
3、你从作者不同的招呼中读出了什么?
4、你是否也有类似的体验?说一说。
4、小组合作朗读,感受作者和山中的一切景物和作者的深厚感情。
5、想象写话:
我还山中的()打招呼:
预设教学流程
【升华主题,点明中心】
1、课文实际上是写作者去山上观赏景物,为什么却以山中访友为题,你从题目中感受到了什么?
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1《山中访友》
一、找近义词。
邀( ) 清爽( )拜访( )依然如旧( )知己( )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山泉
()的溪流
()的瀑布
()的白云
()的云雀
()的雷阵雨
三、读读句子,想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2、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
3、我脚下长出的根须,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4、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
5、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
6、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四、小练笔。
还记得家乡的桥吗?还记得家乡的石板路吗?或者家乡的小河让你念念不忘?请选择一种景物,模仿课文中26自然段中任何一段的写法,来当一回小作家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