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葡萄沟》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葡萄沟》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葡萄沟》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
1. 识记11 个生字,会写12 个字。运用多种方法感悟“ 梯田” 、“ 山坡” 、“ 茂密” 、“ 五光十色” 、“ 热情好客” 等词语及句子。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知道它好在什么地方。
3. 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之情。
学习重点:知道葡萄沟为什么是个好地方。
学习难点:理解葡萄的特点及葡萄干的制作方法,并读好长句。
课前准备:葡萄沟的课文录像、多媒体或图出示中国行政区分布图、新疆政区图和葡萄沟系列、浓郁新疆风情的'乐曲,课文插图和贴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 猜谜:弯弯树,弯弯藤,藤上挂着水晶铃。水晶铃,密层层,有的紫来有的青。直到认识“ 葡萄” 。
我国的许多地方都出产葡萄,但是产量最多、吃起来最甜的,要数我们新疆葡萄沟出产的葡萄。出示:疆:读准后鼻音
播放一段有着浓郁新疆风情的乐曲,出示中国行政区分布图,让学生找一找新疆、吐鲁番的位置。
二、揭示目标:
1. 认识. 11 个生字,会写12 个字。
2. 读文,所说葡萄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葡萄是怎样制成葡萄干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
学法提示:
1. 认真读读课文,遇到生字词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交流检测:(一)汇报识字情况。
(1 )查地图识字:疆、鲁、番、维、吾
(2 )以旧带新识字:难谁— 维语— 吾
(3 )利用形声字特点识字:堡沟
(4 )形近字对比识字:密— 蜜
(5 )编字谜识字:弟弟站在木头边。
(二)认读生词
搭建 茂密 凉棚 碉堡 阴房 吐鲁番 葡萄沟 钉木板
蜜桃 采摘 杏子 钉子 留下 新疆 不够 四季
维吾尔族 热情好客
指名读 开火车读
(三)巩固识字
(1 )同桌互相猜字
(2 )编号找字
《葡萄沟》教学设计2一、教材分析
《葡萄沟》是北京版第五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除此之外本单元还包括:《美丽的北海公园》、《登上企鹅岛》、《玻璃窗上的童话》。这一单元主要是要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教育,本篇课文介绍了位于我国新疆吐鲁番的水果之乡——葡萄沟。课文围绕总结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展开了四个内容:一、葡萄沟盛产水果(第一自然段)。二、葡萄沟景色美丽、独特。夏季,种在梯田里的葡萄长出了茂密的枝叶,山坡上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秋天,葡萄成熟了,五光十色的葡萄一串串地挂在绿叶底下,十分美丽(第二自然段)。三、维吾尔族老乡非常热情好客,(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四、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色鲜、粒大、味甜,非常有名(第三自然段)。
二、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因此对于本篇课文,我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的思维为中心,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品词赏句来体会文章蕴涵的情感。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我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后,为《葡萄沟》第二课时设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读悟结合,体会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维吾尔族是个热情好客的民族。
③情境中激发学生对葡萄沟的喜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葡萄沟好在哪,难点是了解葡萄干的制作方法。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读了课文,扫清了文字障碍,了解了重点词语的意思,对于课文内容也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比较熟练的朗读课文了。而且学生对于课文很感兴趣。
四、教学流程
总体思路: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呢?我紧扣“读”、“悟”二字,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读,在读中发生感悟,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悟,并巧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进入良好的意境,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轻松、愉快的对话,获得审美体验。教学时,以读为主,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在反复的朗读、品读中感受葡萄沟葡萄的特点。葡萄沟不仅葡萄好,其他水果也非常好,主要通过学生自己朗读,找句子体会“葡萄沟盛产水果。”这样,让琅琅的读书声代替烦琐的讲解,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一、谈话导入
“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课的开头,我用谈话的方式问:“同学们,你们爱吃葡萄吗?吃时感觉味道怎么样?”学生会回答:“酸酸甜甜的……
我就会接:对,我和同学们有一样的感觉,葡萄酸中带甜,非常好吃。那么,你们知道我们国家,哪儿生产的葡萄又多又好吗?
(设计意图:谈话式的导入使学生对葡萄产生了兴趣,引入课题。)
2揭题、读题
葡萄沟
3了解葡萄沟的地理位置
课件显示:
看,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在她的西北部有一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那就是新疆,葡萄沟就在新疆的吐鲁番盆地,今天,我们就到葡萄沟去走一走,看一看。让我们响亮地再把课题读一遍好吗?
二、初读感悟。
1葡萄沟是个怎样的地方呢?自由朗读课文,读后说说葡萄沟是个怎样的`地方。
(设计意图:总体感知课文内容。)
2在我们的课本上,有一句话直接告诉我们葡萄沟是个怎样的地方了,你找到了吗?快速默读课文,在文中用曲线划出来。
指读、齐读中心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觉得葡萄沟好在什么地方?
(学生各抒己见:盛产水果,葡萄很有名)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适时引出:你觉得什么最好,最诱人?
葡萄
(引出葡萄)
三、精读感悟
过渡:我也觉得葡萄沟的葡萄最吸引人。
1那么葡萄种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
迅速浏览课文,把句子用横线划出来好吗?(设计意图:直奔中心,了解葡萄沟葡萄的特点。)
2指名读描写葡萄的句 ……此处隐藏23793个字……沟、够(左右结构)
⑵重点指导:
蜜、密:第一笔“点”起笔要高,写在竖中线上;中间的“必”字尽量写扁,一撇不能漏掉。
够:右边的“多”字中,两个“夕”要上下排列,提醒学生不能写成左右并排。
摘:再次强调右边的同字框里是“古”。
四、课下作业
朗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字词
2.分节朗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
1.过度语
课文中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呢?我们首先来朗读体会第一自然段。
2.朗读感悟第一自然段
⑴自读: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⑵交流:第一句:讲葡萄沟在什么地方。
第二句:总的说葡萄沟出产的.水果。
第三句:具体说葡萄沟出产哪些水果。
⑶默读:思考①第二句和第三句有什么关系?(总—分)
②按什么顺序写葡萄沟出产的水果?(时间顺序)
⑷比较:九月份葡萄成熟了。
九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
[第二句写得好,因为这样写表达了人们的感情。另外看出葡萄这一水果要重点写,要写人们为什么喜爱它,这样写就引起下文。]
⑸齐读:注意读出人们喜爱葡萄的心情。
3.朗读感悟第二自然段
⑴过渡语:葡萄沟葡萄最惹人喜爱,那么,你觉得葡萄沟的葡萄长得怎么样呢?
⑵指名读:标出描写葡萄的语句。
⑶交流:
①你从哪句话感到葡萄长得特别好呢?(第二句)
出示句子:“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揭示:这个句子是什么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说明什么?(说明种得多,长得好。)
a.从“茂密”一词可以看出葡萄的枝叶长得很旺盛,又多又好叶子一个压着一个看不出缝隙,说明叶子长得又多又好。
b.你还能从这句话中的哪个词看出葡萄长得又多又好呢?
生答:从“一个个”中,先比较“一个”和“一个个”
书上用了“一个个”,“一个个”比“一个”的数量要多得多。
一棵葡萄就像一个绿色的凉棚,棵棵葡萄都像绿色的凉棚,连成一片,说明葡萄长得又多又好。
c.问:为什么说“像搭起一一个个绿色的凉棚”?(观察图)
生答:因为葡萄是种在山坡上的梯田里,梯田的形状象一级一级的楼梯,一个台阶上就有一个绿色的凉棚,葡萄长得又多又好,连成了一片,所以说“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②成熟的葡萄有什么特点?(第三句)
出示句子:“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师:你还能从哪些词语、句子中感到葡萄长得又多又好呢?
a.从“一大串一大串”中可以看出葡萄不仅长得好,而且产量高,获得了大丰收,一串挨着一串地挂在葡萄架上。
(观察图)这是葡萄成熟后的景象,果实累累一大串挨着一大串。
b.从“有……”中看出葡萄的品种很多,结得也多,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师:从葡萄成熟后的颜色我们可以看出葡萄的品种多,课文中为什么说“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c.五光十色什么意思?色彩鲜艳,形式多样。
读这句话时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小声读仔细体会)再指名读。
为什么你会觉得它很美?
你能结合书上这个句子和生活中你见到的葡萄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吗?
d.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使人眼前仿佛看到了那五光十色的葡萄,成熟后的葡萄这样美,你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吗?指名读(3名),再齐读。
③要是这个时候,你到葡萄沟来,会受到怎样的招待?为什么用最甜的葡萄招待来客?说明什么?[“让你吃个够”体会到那里的老乡热情好客。]“要是”何意?(如果,假如。)练习用“要是”说话。
讨论:为什么人们最喜爱葡萄沟的葡萄?[因为葡萄沟的葡萄多、品种多、味道好,再加上那里的老乡热情好客,所以……]
⑷指导读:读出赞美它的感情。
⑸小结:葡萄沟的葡萄有什么特点?[大、多、美、甜。]
4.朗读感悟第三自然段
⑴过渡语:葡萄获得了大丰收,有这么多这么好的葡萄,人们吃也吃不完,就想尽了各种方法来很好地食用它,你都知道人们都是怎么食用它的吗?
同学们说得好极了,葡萄沟的人们也是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地来很好地食用它,他们除了同学们所说的外,就把剩余大量的葡萄制成了葡萄干。我们来看课文的第三段。
⑵指名读:思考收下来的葡萄怎么办?(有的……有的……)
⑶交流:
①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
理解:这句话是讲葡萄干怎样制成的。葡萄放在阴房里,挂在架子上,阴房四壁有许多小孔,可以使空气流动,里面的热空气流动着,把葡萄里的水分蒸发掉,葡萄减少水分,留下糖分,所以特别甜,由于在阴房里晾,所以颜色很鲜。
②在哪儿制成的?阴房什么样?
③制成的葡萄干什么样?为什么很有名?
④葡萄干有什么特点?(颜色鲜、味道甜、很有名或色鲜、味甜、有名。)
⑷朗读
5.朗读感悟第四三自然段
⑴过渡语:葡萄沟的葡萄长得这样好,品种又这样多,已让人垂涎欲滴,葡萄干又是这样的色鲜味甜,又有这么多的用处,更是让人垂涎三尺。你们说,葡萄沟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
⑵齐读最后一段
⑶作者在了解了葡萄沟后,饱含对葡萄沟深深的爱意,发出了心中的赞语,请你怀着与作者同样的感情,抒发出你对葡萄沟的赞美之情。
⑷指名读,再齐读。
⑸为什么说是个好地方?[①那里出产许多水果,其中葡萄最让人喜爱;②葡萄产量高、味道美、老乡热情好客;③葡萄干色鲜、味甜、有名。]
⑹小结:此句话,概括总结全文,同开头呼应。
三、课堂总结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学生质疑
⑴“维吾尔”是什么意思吗?(学生知道就让他们介绍,不知道教师就介绍:维吾尔就是联合协作的意思,我们新疆还有哈萨克,回族,汉族,这些民族联合协作团结向上。)
⑵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请加上“先、接着、再、后”等表示顺序的词语。(先互相说,再抽同桌起来说)
3.总结:引导学生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之情。
四、课后延伸
1.积累运用
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摘抄词句。
完成课后“我会填”的练习。
2.话说新疆。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或者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写上一两句话。
3.借课后练习中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搜集一些介绍自己家乡情况的资料(风景、特产、人物、生产和建设成就等),准备在本组语文园地里展示和交流。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