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学设计集合15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
《识字2》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识字课。本课借鉴传统“三字经”的语言形式,利用传统《三字经》押韵上口、好读易记的特点,将识字写字教学与爱长辈、爱家庭的教育融为一体,并赋予爱的教育以新的内涵。这篇韵文节奏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朗读积极性很高,正确流利地朗读比较容易。文章所蕴涵的爱的教育不容我们忽视。特别是现在的小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爱他人。我们老师首先就应该要让孩子们懂得如何爱父母、敬长辈。因此,在学生熟读课文、熟记生字的基础上,我又把教学重点放在大致理解课文内容上,引导他们感悟爱长辈、爱家庭。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努力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读自悟,放手让学生去说,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让他们主动质疑、学会质疑,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努力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学习目标:
1、认识“懂、貌”等14个生字,会写“洗、认”等6个字。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有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的愿望和行动。
教学重点、
按要求会识、会写本课的生字。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三字经》及有关资料。
2、学生可自备快板等表演道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学习生字初步感悟课文、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布置作业)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导入一:)
1、师:同学们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幸福、温暖的家庭呢?(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谈一谈)
2、看来小朋友们都有一个温暖的充满爱的家,而且通过你们的介绍我还能感觉到你们都爱自己的家和家里的每一个人,对吗?大家想不想知道生活中我们怎么做才是对家里人最好的“爱”的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揭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识字2》就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有话可以说,乐于说。充分调动了学生
学习课文的积极性,为学习课文打下了很好的铺垫。
(导入二:)
师:哪位同学能背诵几句三字经?师多媒体播放《三字经》(学生会背的跟着背)。
2、同学们,刚才咱们背了《三字经》想不想知道新的《新三字经》讲了什么内容呢?【设计意图】:利用三字经的导入,既激起了学生学习识字二的兴趣,又让学生受到祖国语言文的熏陶、感染,对祖国语言文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二、初步感悟课文,学习生字
1、请大家先根据文中的注音试着读一遍课文,然后画出本课的生字及不懂的地方。
2、集体学习生字
a、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学本课的生字词。(学生自学,相互交流) b、全班交流认读:教师出示生字卡片,采用自由读、开火车读、情境游戏里读等形式指导学生练读,读到正确为止。(指导练读的过程中强调“认、事”是翘舌音,“错、扫”是平舌音,“懂”是后鼻音,“教、错、筷、夸”是三拼音) c、指导学生采取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在教师的提示下与学生共同总结识字方法,)如:
(1)每──母──减—减快──筷──加—加放──教、改──换—换
(2)自编谜语、儿歌识记法如:
重心靠边戴草帽(懂)已见反文尾巴短(改)
(3)“形声”识记法如“筷”,因为古时候的筷子大多用竹子做的,所以是“竹”字头,下面加上快慢的“快”,合起来就念“筷”,筷子的“筷”。
【设计意图】:生字教学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设计多种学习方法来读。认、识记生字。肯定学生的识字方法,总结识字方法,授之以渔。
3、师:解决了生字,咱们再读读课文,读通句子,选择你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生自由练读)
三、激发兴趣、多种形式朗读
1、教师范读:
师:同学们想不想听老师来读一读。
2、师生对读。(师读:小朋友──生接读:正年少──)
3、同桌同学对读──小组进行对读。(感受三字韵文的韵律美)
4、师:你还想怎么去读?和学习伙伴商量商量。(朗读表演.再用儿歌、快板等形式)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来学习课文,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篇韵文节奏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一听老师的范读,就喜欢上了。抓住这个契机,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读通读熟课文。采取对读、儿歌、快板的形式对学生的吸引力非常大!5、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练习读文,做到熟读成诵。
四、布置作业
回家背给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即体现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体验生活”又起到了检查的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感悟课文、拓展延伸、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一、复习导入
1、学生齐读课文
2、指名学生背课文
二、感悟课文、拓展延伸
1、师:你从这篇韵文里读懂了些什么?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听吧。(学生说教师鼓励学生多说、说出自己的感受)
师:真能干!你们都是爱劳动的孩子。爸爸妈妈平时工作那么辛苦,你们能帮助他们干点家务,减轻他们的负担,真是不错呀!
【设计意图】: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在阅读中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学生说说从这篇韵文里读懂了些什么,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2、师那这篇韵文,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好不好?(预设:学生提到的问题可能有“长辈”“态度好”等词语教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新颖而无知时,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学习意愿。因而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质疑的空间,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不懂的地方,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使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的习惯,从发现问题到探索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谈谈自己在家中的表现或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打算。.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 ……此处隐藏16420个字……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之后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比拟:那里同样是以动态写静态,把一朵一朵,一串一串的花拟化为人,甚至是一群小孩子在相互推挤,玩闹,生动地写出花的多,也就是它开得很茂盛。同时她也写出了花的可爱,像一群天真活泼的小孩子一样可爱,我认为这是一种童话般的美)。(2)“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比喻:形象、生动并且具体地写出了盛开的紫藤萝花的形状)。
(那里面作者不仅仅有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应用,也有整体描述和局部描述的分别,还有先写和后写的分别。作者描述紫藤萝花的形状的顺序依次是花瀑——花穗——花朵,先写整体,后写局部。)
3、花的颜色的语句
(1)“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比拟: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的神态,赋予了紫藤萝花的动态美。一派生机勃勃的样貌。)
(2)“紫色的大条幅上像迸溅的水花。”(比喻:既写出了花的形状,也让人感受到了它的质感,是像水一样晶莹剔透的。同时,“迸溅”两字,也赋予了花动感,让人感觉到它是在跳动的,而不是静止的。)
4、花的香气。
描述花的香味:“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提问:作者为什么把花香说成“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引导:感到花的香用的是人的嗅觉,浅紫色是一种颜色,需要人的视觉,那里作者要写的是花香,是嗅觉,却用视觉的浅紫色来形容,这就使作者所描述的紫藤萝花更加具体可感,使读者对紫藤萝花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使其语言更加的清晰灵动。这种手法称之为通感。
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经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方式。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各种感觉相通。
5、花的枝干的语句。
“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夸张的修辞手法可见紫藤萝在茁壮蓬勃的生长。
学生品评之后概括紫藤萝的生长特点。学生选择自我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有感情的读一读。
三、忆花悟花,述花之语。
1、比较花的此刻与过去,理解作者的感悟,把握文章主题。
师:提问:眼前的紫藤萝盛开犹如一条瀑布,而十多年前是什么样的?请从课文中快速的搜索一下十多年前的紫藤萝。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改种了果树”十多年前的紫藤萝花稀落、伶仃、甚至被拆掉和眼前的繁茂蓬勃构成比较。
师:十多年前花经历了衰败,那赏花的人呢,是不是一帆风顺呢?
“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作者此时内心是十分悲痛的
师:联系花和人的遭遇,作者感悟到了什么?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可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2、有了这样的感悟,你觉得作者会如何对待自我的不幸,作者的感悟对你又有什么启发?
鼓励学生联系自我的实际谈一谈,主要让学生们懂得一时的挫折或失败,不足畏惧,人生应当豁达、乐观、奋发、进取。
3、作者从花那里得到了启示和感悟,这也是花在对作者说话,请同学们猜一猜紫藤萝花的花语吧。
四、教师总结:
课文让我们明白,花的不幸正像小弟的不幸,但那可是只是生命长河中的一小点,只要坦然走过,又会“枯木逢春”。花的辉煌正像时代的提高,人们总是在提高中意气风发。同学们,但愿你们每个人都是一朵小小的紫藤萝花,酝酿自我的花舱、装满生命的酒酿,张满帆在闪光的花瀑上冲浪,在花河上远航!
五、布置作业。
搜集并积累吟咏花木的诗句。
语文教学设计15教学目的:
1、培养诵读的习惯,背诵这首词。
2、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分析、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抒情主人公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秋月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静夜思》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检查预习
宫阙(què)玉宇(yǔ)朱阁(gé)
绮户(q)无眠(mián)婵娟(chánjuān)
三、简介作者、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弟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词写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词人在密州知州任上。苏轼仕途失意被贬,心情抑郁。其弟苏辙(字子由)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人已有七年未见。中秋赏月,词人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这首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四、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听课文录音,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2、研讨分析词的内容:结合注解,疏通文句。
3、思考讨论:
①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讨论概括: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②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讨论概括:实景:明月、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③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讨论概括: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4、小结
①文章结构
上阕望月(写景)借景抒情
下阕怀人(抒情)情景交融
②主题: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和对亲人的思念。
五、诵读品味,领会诗情
1、配乐朗诵
2、体会诗情
六、发挥想象,再现情景
听歌曲,再现情景。
七、迁移
1、课后搜集有关“月”的古诗词。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2、赏析喜爱的咏月明句。
例子:这是一位同学对《静夜思》的'赏析,请大家模仿它,说说你喜爱的咏月名句。
我爱这首诗的自然美,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给人一种朦胧美。我也爱这首诗真实的思乡情。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