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教学设计

时间:2025-09-12 13:53:09
《蜜蜂》教学设计(15篇)

《蜜蜂》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蜜蜂》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蜜蜂》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新词,能区分“往常”和“常常”,懂得它们的意思。

3、读懂课文,理解列宁是怎样借助蜜蜂找到养蜂人的,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特点。

4、借助动画演示,抓住第三自然段重点研读,分析列宁的思维过程,练习口语表达。借用媒体,采用多种方法学习生字。

5、学习列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2、会写“派”“敲”二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读通课文,了解列宁和蜜蜂的相关知识。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直观呈现,导入课题‘

1、了解蜜蜂。

1)谜语:小小虫儿真可爱,飞到东来飞到西。飞来飞去采花粉,酿出蜜来人人夸。(蜜蜂)

2)学生交流自己对蜜蜂的了解。(大屏幕呈现蜜蜂以及养蜂现场的图片)教师补充介绍,大致了解蜜蜂采蜜的过程。

2、了解列宁。大屏幕出示列宁图片。学生交流列宁的资料。

3、导入课题。

同学们,这小小的蜜蜂有一次竟然帮了列宁一个大忙呢!我们今天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吧!(板书课题:蜜蜂引路)

1)质疑课题。预设:蜜蜂给谁引路,是怎样引路的呢?

2)理解“引路”。

设计意图:媒体直观呈现列宁和蜜蜂的相关图片,扩大知识面

二、初读课文,会读6个生字,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1、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2、借助拼音大声朗读课文,碰到不认识的生字互相问问。

3、认读生字。

1)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并交流识字方法。

2)指名认读生词。(大屏幕出示词语:莫斯科 附近 派出 谈天 惊讶)注意纠正读音:“斯”读“sī”。

3)检查识字情况。

大屏幕出示:给下列生字宝宝注音。(相同的声旁用不同的颜色提示出来)

撕( ) 府( ) 淡( ) 漠( )芽( )

斯( ) 附( ) 谈( ) 莫( )讶( )

指名读出生字,学生读教师打点击大屏幕出示读音。

4、学生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大屏幕出示:

列宁住在( ),他常常派人去找当地的( )来谈天。有一回,他往常派去的那个人到( )去了,他只好( )去找养蜂人。在( )的帮助下,列宁终于找到了( )。那个养蜂的人( )。

三、细读课文,理解词语,感悟列宁的思维过程。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读后正音,碰到长句子帮助学生断句多读几遍。

2)读了这两段话,你们知道列宁住在哪里,为什么要亲自去找那个养蜂的人吗?

a.结合学生的回答,大屏幕出示莫斯科图片,了解莫斯科是前苏联的首都。简图画出列宁的住处,理解“附近”的意思,说说自己的附近是谁。

b.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说说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

3)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大屏幕出示(用不同颜色区别两个词):

列宁常常请养蜂的人来谈天。

往常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去找。

师:这两个词语能互换吗?

预设:不能。因为“常常”的意思是次数多,与它意思相反的是“偶尔”;“往常”的意思是平常。

有谁能给红颜色的'词语换一个意思相同的词语吗?

预设:常常——经常 往常——平常

2、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语:列宁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里,那么他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并纠正读音。

2)思考:第三自然段有几句话?从每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大屏幕出示:

列宁边走边看,发现( )。他仔细观察,只见(

)。列宁敲了敲门,开门的( )就是( )。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发 现:蜜蜂 花丛

仔细观察:蜜蜂 园子 房子

结 果:果然就是)

3)感悟列宁的思维过程。

a.师:同学们,我们继续完成刚才的简图,列宁从家里出来,发现了花丛,花丛在哪里呢?(路边。点击大屏幕,显示花丛和蜜蜂。)当列宁看到路边的花丛,勤劳的小蜜蜂在忙着采蜜的时候,他在想什么呢?

预设:这应该是养蜂人的小蜜蜂吧!我不知道他家住在哪里,但是蜜蜂采了蜜一定会飞回家的,我跟在小蜜蜂的后面不是可以找到他家了吗?

b.师:列宁这样想着跟着小蜜蜂走啊走,仔细观察发现小蜜蜂采了蜜,飞到了附近的一个园子,旁边还有一个小园子。(点击大屏幕,显示园子和小房子)看到这些,他又怎么想呢?

预设:小蜜蜂飞到这个园子里,蜜蜂和养蜂人总是住在一起的,这房子应该是养蜂人住的吧!

c.师:想到这里,列宁怎么做的呢?(走上前去,敲门)开门的果然是哪个养蜂的人。理解“果然”的意思。

e.整体感知列宁找到养蜂人的过程,练习说话。

大屏幕出示:

列宁走出家门,边走边看,当他看到路边花丛中忙碌的小蜜蜂,他想( )。他仔细观察那些小蜜蜂,发现( ),他想( )。列宁想到这里,走到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 )是那个养蜂的人。

3、学习第四自然段,感悟列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特点。

(大屏幕出示课本插图)过渡语:两个人终于见面了,他们会说什么呢?我们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2)分角色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3)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要惊讶呢?你能把“惊讶”换成另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吗?

4)列宁的向导是谁?(蜜蜂)蜜蜂真的能带路吗?(板书: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四、总结全文。

学生谈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或者说说想对列宁的心里话。

五、作业。

有感情 ……此处隐藏21334个字……>通过“听说、我想、我推测、也就是说、确确实实”等词语体会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三、教学策略

这是一篇通过典型事例说明蜜蜂具有方向辨认能力的科普文章。文章首先介绍了问题的产生。即“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接着用了较长的篇幅介绍法布尔在女儿的配合下进行了蜜蜂能否辨认方向的实验。

实验基本情况:

实验目的: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实验要素:

数量──四十只。

特征──背上做了白色记号(过程中二十只蜜蜂受伤)。

条件──两里半、沿途有许多景物、逆向的微风。

结果──四十分钟,两只飞回并带有满身花粉。

第二天又有十五只飞回。

共计十七只蜜蜂飞回。

实验结论:这不是一种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法布尔是一位充满爱心的昆虫学家。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既可以让我们获得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的严谨与条理,又可以让我们体会人文的细腻与真诚。从科学的角度,法布尔的思考是比较周密的,实验过程是条理清楚的,对实验的记述也是比较客观的。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又不乏人文的光辉。如过程中小女儿爱格兰的表现,以及作者对蜜蜂“眺望”“遥远的家园”和“怀念巢中的小宝贝和丰富的蜂蜜”的猜想,使我们在了解科学的同时,又体会到了几许亲情与关爱。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法布尔图片、简介: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吗?

2.这节课我们将跟随法布尔走入昆虫的世界,一起去探究那里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复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大意。

2.课件出示词语,自读、领读,检查预习。

无论、实验、纸袋、证实、飞散、几乎、大概、减少、阻力、遥远、推测、包括、检查、迷失、准确无误、沿途、确确实实、超常、记忆力、本能、陌生、逆风。

论、验、证、减、阻、括、误、确、陌;实、袋;途、超;概、测。

3.学习生字。

概:中间部分最后一笔是个点;论:右边不要写成“仓”;试:右边不要多一撇;减:左边是两点水。

(三)深入课文,具体学习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指名分段朗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法布尔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就把自家的蜜蜂做上标记,放在纸袋中,走了两里多路,打开纸袋放飞它们。最后有十七只蜜蜂飞回了蜂窝。法布尔得出结论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他无法解释的本能。

(2)梳理质疑。

① 为什么是试验,不是实验?

试验:为考察某事物的效果或性能,先在实验室或较小的范围内试用或试做。

实验:为验证某种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活动。

② 蜜蜂是怎样飞回来的?

③ 为什么有三只蜜蜂没有飞回来?

2.精读课文,探究深意。

(1)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我想做一个什么试验?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

①预设:试验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因为他“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②追问:“听说”是听别人说的,不是自己亲手验证的。所以他决定要自己做试验。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听说、认真)读完第一自然段,我们既知道了他做试验的原因,又可以看出法布尔不轻信盲从、求实的科学态度。

③第一自然段里还有一组关联词你能找到吗?(圈出)“无论……总……”你能说说这组关联词在这句话中的意思吗?

(2)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法布尔又是怎么做的?做试验。

①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第二自然段,用横线画出能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语句。思考:能不能去掉其中一个环节?为什么?

②预设:共四个步骤,不能去掉任何一个环节。

课件出示:

我在我家花园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便于观察;

我在它们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为了更好地与其他蜜蜂区分;

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掌握蜜蜂飞回的时间;

走了两里多路,打开纸袋,把它们放出来──路稍远一点,更能说明问题。

师:多么细致的安排啊!我们再来读一读做试验的这句话。法布尔的准备多么全面啊!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严谨)

③师:蜜蜂被放出后,法布尔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呢?快速找出作者观察到的现象,用曲线画出来。

④看到了这样的现象,作者想到了什么?作者对蜜蜂是否能回到家提出了疑问,你感受到什么?

预设:“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感受到了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过渡:那么,蜜蜂到底能否回到家呢?

(3)出示自学提示。

①默读三至五自然段,画出描写作者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语句。

②交流汇报。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师:为什么作者会这样推测呢?(预设:根据刚才看到的而想到的`)

也就是说,在四十分钟里两只小蜜蜂飞了两里多路,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师:“也就是说”体会是在思考后得出的结论。

天都快黑了,我们还没见到其他蜜蜂飞回来。(结合“两点四十分”体会观察时间长)

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继续观察,认真分析,得出结论)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这是一种我们人类所缺少的本能,“确确实实”体现出作者对蜜蜂认路本领的赞叹之情。(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

③指名分段朗读:把法布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态度读出来。

(4)作者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和用心的思考,终于得出了结论。一起读读第六自然段。

为什么作者能肯定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呢?(一直在袋子里,看不到路,无法识记)作者知道了蜜蜂无论飞到哪里,都能回到家中,并且他知道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但他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由于当时科学设备的种种限制,法布尔无法再进一步深究蜜蜂究竟是靠什么来辨认方向的。所以,他在结论里也谈到了他的质疑。那么,读完作者得出的结论,你想对作者说什么?(也可以对蜜蜂说,对自己说,对同学说……)

(5)总结:法布尔的结论中有明确肯定的地方,也有存在质疑的地方。在面对一个无法解释的现象时,重要是不是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要学习渗透在试验中的探究精神。

(6)交流书后关于蜜蜂的知识。

(四)布置作业

1.把你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抄写下来。

2.观察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或一种动物的活动,抓住其特点进行仔细观察并记录下来,为本单元的习作做准备。

《《蜜蜂》教学设计(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