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优秀

时间:2025-10-17 13:53:05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优秀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优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优秀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细读课文6—16自然段,品味语言,感受竺可桢爷爷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的科学精神。

3、感受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难点:

感受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第16课《第一朵杏花》。来,看看这些词大家还能读准吗?(认读词语)

(二)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5自然段,知道了上一年小男孩错过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不过他答应竺爷爷来年一定要看到。光阴似箭,又一年的春天来到了。大地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课文第六自然段中有一句描写春天的句子,请大家找出来并画上波浪线。

出示句子:春风吹皱了河水,吹醒了小草,吹绿了柳梢,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1.这句话写了这么多景物,自由读一读,多读几遍,看看你仿佛看到什么了?

2.指名读。作者是怎样把春天写得这样富有生机的?来,拿出铅笔,圈出

3.你圈出的是哪些词?(课件)

老师来读读这句话,同学们听一听,看看这些词好在哪儿呢?

(作者把春风当作人来写,生动有趣,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4.师:这么美的春天,想不想看看呀!(课件)来,我们一起来赞美春天。齐读。

二、学习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情感

过渡:春天来了,第一朵杏花马上就要开了,小男孩此时又来到院子里,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个胀鼓鼓的花苞,这次,他看到第一朵开放的杏花了吗?(看到了)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7———15自然段。

(一)师:他到底看到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原来大家是从他们的对话中知道的`呀!(出示句子)那赶快读读他们的对话吧!

出示句子:“竺爷爷!竺爷爷!”

“什么事情啊?”

“竺爷爷,杏花开啦!”

“什么时候?”

“刚才。”

“是第一朵吗?”

“是。”

(二)师:看,这是孩子的话,谁来读一读,看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急切、兴奋、激动……)

(三)想想看,经过一年的等待,在这个春天里,孩子会怎样观察?想一想,自己小声说一说。

预设:天刚蒙蒙亮时就去看,太阳落山时也去看,月色朦胧时再去看。

前天看,昨天看,天天看,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刮风时去看,下雨时也去看,上学出门时拜托爸爸妈妈帮忙看,终于看到了。

(四)师:一年的等待啊,终于等到了这一刻,他的心情会怎样?指名读。

(五)师:我们从这些语言中读懂了孩子的心情,竺爷爷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自由读读竺爷爷的话,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六)师:你发现了什么?(竺爷爷的话中有疑惑,也有激动、急切和兴奋、赞许……)指名读。

师:连续三个问句,让我们知道了竺爷爷需要的是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

(七)师:从对话中,我们读懂了他们的心情,同桌分角色练习朗读,让我们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幕。(指名分角色朗读、师生分角色朗读)

三、学习第15、16自然段,感受杏花之美、体会人物精神

(一)感受杏花之美

1、师:想看看这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吗?(出示课件)看着它,你想说些什么?

作者是怎样写的呢?

出示句子:

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么美丽的杏花呀!

2、自由读一读,看看句子中哪个词用得特别传神?(“捧出了”)

3、指名读。

4、师:这个“捧出了”用得多好,把杏树当作人来写。杏树呀杏树,你小心翼翼地捧出了第一朵杏花,这么珍贵,要献给课文中的谁呀?

(就请你带上动作读读这句话,献给可敬的竺爷爷。)

(请你也带上动作读,献给耐心等待了一年,精确观察的孩子。)

5、师:看到它,小孩心里美滋滋的,竺爷爷心里也美滋滋的。咱们一起来读读吧!

(二)感受竺爷爷的认真的科学态度

1、师:看,这第一朵杏花正望着咱们笑呢!看到它后,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板书:郑重地记下】

2。指名读词“郑重”;来,让我们在第15自然段中圈出这个词。来,让我们一起郑重地写写这个词。(像我们现在这样,严肃而认真就叫“郑重”)竺爷爷郑重记下的这个日子就是——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这是孩子人生第一次精确的发现,这也是竺爷爷期待已久的日子呀!

3、师:对待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竺爷爷记录得非常郑重,其实岂止这些,来,咱们看看竺爷爷还郑重地记录了些什么吧!

4、师:(音乐中放课件叙述)你们看!他就是我们课文中的竺爷爷,他叫竺可桢。(课件)翻开他的日记看看吧!……这无数个精确记录着祖国天南海北物候变化的日期,凝聚着竺爷爷多少心血啊!

5、在他一生中,曾不止一次地说过这样一段话:

课件出示:

我需要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1)自由朗读,多读几遍,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2)你读懂了什么?【板书:精确】

①“精确”是什么意思?

②(师指课件)这些就是精确的时间。指名读。

(3)你还读懂什么了?(不能……也不能……)

①师:是啊!做学问不能马马虎虎。指名读。

②师:做学问要实事求是。指名读。

(4)怎样才能得到这些精确的数据,能从这段话中找到答案吗?(仔细观察)【板书:观察】对,只有精确地观察,才能得出精确的数据。指名读。

⑤师:竺爷爷的话真值得我们深思啊!师生合作读。

3、师:竺爷爷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课件)同学们请看大屏幕,38年,几十年、几十万字。

读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感想?

这就是长年累月的精确观察啊!生齐读,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为现代气象学、地理学一代宗师。

让我们满怀崇敬地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四、深化情感,韵味延伸

(一)师:一年又一年,杏花依旧在阳光中静静地绽放,孩子银铃般的声音 ……此处隐藏2698个字……/p>

7、还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竺可桢爷爷优秀品质?从“又”“习惯”可以看出竺爷爷不是第一次看杏花,也不是第一次追问有关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这就说明竺爷爷注意实际观察,亲自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8、从小男孩疑惑说起,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此时感悟,自己平时也注意过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吗?由此引发议论。

9、强调句型,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设置悬念,竺爷爷到底有什么用处?

10、分角色朗读课文,感悟人物思想感情。

11、学生读,学生评,老师评。

12、补充竺可桢观察物候小故事。

(设计意图:以真实的对话,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通过简单表演,适当的肢体语言,体会孩子的天真,通过竺爷爷两次提问,水到渠成地引领学生感悟作为一位特候学家,掌握第一手资料是多么重要,由此引发更深一层的思考)

四、读中悟理,点明中心。

1、作为一句物候学家,竺可桢对科学的追求做到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他又是怎么说的?

2、多媒体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结合这一段,学习生字新词(精确:估计、掌握)

4、由“精确”再次感悟竺可桢治学态度。

5、结合前文理解“估计、推断”,突出强调,不能使用,也不能用。

6、学生读,学生评。

(设计意图:由竺可桢所做,所问过渡到所说,让学生感悟出竺可桢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结合课文学习生字新词,联系课文内容掌握精确、估计、推断)。

(五)课外延伸,深化主题。

1、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们平时在哪些地方也使用估计和推断,今后又应该怎么做呢?

2、文中描述的是关注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其实在平时我们还可以观察,春天,第一声鸣叫;夏天,第一声雷鸣;秋天,第一片落叶;冬天,第一场雪……发生在什么时间?

3、生活中很多处都需要精确观察,也只有精确观察,才能搞科学研究,竺可桢这样做这样说,也是这样要求我们的,所以课文经第一朵杏花为题。

4、冬去春来,第二年,出示第六小节,小男孩观察到了杏花开放的时间吗?他有什么表现?这是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5、我们不仅要学会观察大自然变化,还要学会关注人与人,关注社会的发展。

6、赠送名言:处处观察皆学问。

(设计意图:由课文中第一朵杏花引发开去,引导学生对春、夏、秋、冬各具代表性景物观察,由关注大自然到关注社会。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滋生向他人表达欲望,感悟课文内涵,感悟对他人,对社会关注。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优秀5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竺可桢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精神。

2、情景演示,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及品字析句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析、演,感受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1-5自然段,感悟文章的人物特点。

1、自由读,说说你感受了竺可桢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先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重点理解“习惯地问”,“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体会观察的精确、细致及长期的观察习惯。

3、相机指导学生读好对话。

过渡:“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一年中小孩子牢记竺爷爷的话,当他看到第一朵杏花开时,他是如何告诉竺爷爷的呢?

三、情景演示,体会人物心情。(6-15自然段)

1、读课文,小组中分角色演示当时的情景。

2、指名演示对话,其它同学仔细看,仔细品,想想人物说话的语气,想象人物说话的神情,评评同学的表演。

3、给这段对话加上一定的提示语。

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5、导读“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说说从这一大段中你体会到了竺爷爷又是个什么样的。人

四、学习最后一段:

1、齐读。

2、理解“精确”一词。

(先说说“精确”是什么意思?再请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举例说说什么才称得上是“精确”。)

五、通读全文,总结。

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

2、汇报交流。

3、学习了本文,你觉得竺爷爷搞科研采取的是什么态度?从他的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六、课后作业:

进一步搜集竺可桢的有关资料。

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我围绕着“第一朵”杏花以及竺可桢爷爷两次看杏花的不同进行,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如“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不同程度的绽放开来……”“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感受竺可桢爷爷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特点,学生基本能由我的引导感悟到;而这里的“习惯”二字,说明竺爷爷的细心观察已 ”感受到竺可桢爷爷对科学研究的负责;还有“什么事情啊?”“什么时候?”“是第一朵吗?”表现他对杏花开放的关注。别人赏花,他却数花,问花。最妙的地方是当竺爷爷听到第一朵杏花开放了的时候的反应:“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此时的竺爷爷是何等的兴奋和激动啊!这里的问句短小,语气急促,不难看出他此时格外激动、兴奋,几近欣喜若狂的情态。

这篇课文出现了这组一问一答的对话,而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像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爷爷内心活动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想象,想象到人物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并进行空白处的补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投入,而且动作到位,如读到孩子回答“是”的时候有的学生用力地点了点头,通过朗读真正体会到竺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学生虽然能较好的体会到竺可桢爷爷的这种精神,但在教学本课后我思考了很多,感觉自己仍存在一些问题,如:

1、备课的过程中“备学生”欠缺乏,导致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不能灵活把握。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的失败,这让我深深的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2、在教学过程中,我讲述的部分多于学生理解感悟和朗读,似乎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今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明确自己引导者的地位,更好的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优越性。

3、另外,在教学完本课之后才发现自己将文中小女孩只是一带而过,没能引导学生感受这个小女孩身上值得他们学习的东西。综上所述,我认为我首要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备课,如何更深层次地与文本对话。加强对教学的解读,灵活变通教材,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同时学习多样的教学手段也是我的当务之急,主动了解学生,找到适合孩子的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