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孤独之旅》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指导思想】
1、知识与能力:
理解小说以其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以及广阔的自然风景和社会场景。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快速浏览的方法,把握课文梗概;运用小说的人物、民用工业节和环境三要素梳理要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体会课文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
本文课堂教学两课时。
一、导读──整体感知
1、你有过孤独的体验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你的感受。在人生旅途上,有快乐,有痛苦。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让我们把眼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2、阅读课文,感知内容、(小说的三要素)
A、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
──标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
──抓住要点概括杜小康的放鸭经历。
──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B、教师小结:
──评价学生概述的得与失。
──归结概述课文的要求:抓住要点,突出重点;语言简洁,叙述清楚。
二、导思──理解探究
3、分析故事情节:再读课文(默读),列出故事情节提纲,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要求
学生:
A、速读之后列出情节提纲;
B、合作交流、修改提纲,教师巡视指导;
C、筛选较为成功的提纲在全班交流,将选出的提纲打在屏幕上供全班同学观摹、评价,修改;
D、分辨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以屏幕上修改后的情节提纲为线索,在课文中找出根据进行探讨)。
明确:抓住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心理的发展进行指导性总结。
强调:故事情节就是作品中的生活事件,是杜小康离家随父野外放鸭的行程生活及定点生活所经历的艰辛与孤独的具体事件;是一段人物成长过程中生活艰辛、精神孤独的人生旅程。阅读小说,首先应该掌握故事情节。
4、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思考:
──课文中主要人物是谁?找出表现杜小康生活艰苦、精神孤独的语句,探讨。
──杜小康经受了生活的哪些磨难?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原因是什么?
──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杜小康的性格。
明确:突出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生活情况及其心理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加深对主要人物饱经生活磨难而逐渐“长大”的成长经历的全程印象,感悟人生在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
5、欣赏景物描写句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生活动:
A、勾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句段。
──自然景色的描写;
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风雨: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杜小康在暴风雨中博斗,表现了成人般的坚强与勇气。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
──鸭群活动情景的描写。
“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天地空旷,在杜小康听来这叫声显得无比寂寞;
“将主的小船团团围住”──鸭子的恐惧感受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
鸭子“觉得自已已成了无农技漂游者”──是杜小康的心量写照。
B、读景物描写句段,欣赏描写语言和描写技法。
C、探讨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边自由朗读句段,一边欣赏与之相关的屏幕画面,文字、画面结合,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体会杜小康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内心活动,感受杜小康在寂寥环境中的孤独情感,从而探究景物描写的作用。)
D、回忆读过的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如鲁迅的《雪》、高尔基的《海燕》、纪伯伦的《组歌》等,区别本文景物描写与诗歌散文中景物描写的异同,让学生领会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除渲染气氛、抒发感情外,还可以推动情节发展。
明确:小说中的景物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6、探讨课文的艺术特色,欣赏课文的写作技巧:
A、教师提示:文章的写作特点可以从文章的构思,文章的选材剪裁,文章的表达方式,文章的语言等方面去思考。
B、要求学生: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你对课文写作方面最欣赏的一两个方面,教师板书学生口述要点,引导学生群体评价研讨。
老师补充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根据品味欣赏。
明确:不同的同学,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欣赏角度不同,导致对课文某些问题的理解不同,这是正常现象。但是,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就能共同发现一篇文章的闪光点。
7、归纳全文,质疑问难,切磋砥砺:孤独的含义是什?
明确: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随父亲去放鸭,离开的社会,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抽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杜小康来到陌生的地方,感到一种恐惧,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二是对前途的恐惧。
三、导用──巩固运用
8、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想像思维能力:观察生活中某位有个性的人,了解他的成长历程,虚构一个小故事或写一篇小小说,在班上交流。
9、语文作业本。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2【教学目的】
1、体验成长的感受。
2、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学习小说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成长体验,细节欣赏。
【教学难点】
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预读
1、导语: ……此处隐藏30517个字……,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④恐惧未来环境。去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和无奈。
三、形式把握
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应作为一个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所起的作用。
(一)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迸,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二)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三)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四、语言揣摩
要引导学生细读全文,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让学生自主找出并点评自己认为形象生动、富含深意的语句。
以下示例可供参考:
1、“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荡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2、“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3、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4、“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写景状物准确、细致,描写周到入微。
5、“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系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6、“鸭们也长大了”一段,描写生动、形象,映衬出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把握课文情节;品味“孤独”,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3、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品味“孤独”,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细节描写重要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出示课题
欣赏以“孤独”为主题的图片,请学生谈谈感受,引出主题,出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走近孤独
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文章讲述了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跟父亲去芦苇荡放鸭,在经历了孤独的磨练和暴风雨的洗礼后,逐渐长大、加强的故事)
三、品读课文,分析杜小康的成长过程。
1、学生跳读课文,简洁概括故事情节。
(刚刚出发——到达芦苇荡——芦荡安顿——雨过天晴)
2、品味语句,领悟成长。
现在,占据他的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思考:你从这段文字中读出了杜小康怎样的内心活动,并说出你的理由。(迷茫,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苇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思考:找出最能体现杜小康情感的词语,并仔细体味。(害怕、胆怯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芦苇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思考:如何理解最大的敌人是孤独?请结合文段体会杜小康的孤独。他又是怎么克服的?
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已到了世界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思考:仔细阅读这部分,学生自主分析并分享或提问。
(暴风雨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句子中的句号能不能换成感叹号或者问号,试分析有何不同。)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思考:经历这场暴风雨后杜小康“长大了,坚强了”,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揣摩杜小康到底嚼出了什么味道?
小结——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注:此环节,结合不同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体会“孤独”)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迷茫、恐惧、害怕、胆怯等)
四、联系自己、体验孤独
你成长时遇到了“孤独”吗?请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说说你的体验和感悟。
五、佳句积累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在寒冷中颤抖过的人倍觉太阳的温暖,经历过各种人生烦恼的人,才懂得生命的珍贵。——怀特曼
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六、教师寄语
不要把孤独当成痛苦,孤独也是一种享受,孤独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享受孤独的美,也就是享受生命。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磨难
杜小康孤独——坚强
(迷茫、恐惧、害怕、胆怯)
伍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