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雪教学设计

时间:2025-06-27 18:17:06
鲁迅雪教学设计

鲁迅雪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鲁迅雪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鲁迅雪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凛冽”“磬口”“粘结”等生字词,了解鲁迅生平和代表作。

2.品味两幅不同的雪景,理解其中所蕴涵的深意和作者寄寓的情感。

3.深入体会作者作为思想斗士的品格,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品味两幅不同的雪景,理解作者寄寓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作思想斗士的品格,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问题预设:

1.部分学生可能对“凛冽”.“粘结”.“旋风”的语音不清楚。

2.部分学可能对作者在不同雪景中所寄寓的情感不到位。 导入:

课件出示南北方雪景图,学生欣赏比较,说说两幅雪景各自有什么特点。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的十分精彩,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在鲁迅先生眼里,江南雪和北方雪各有什么特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

进鲁迅《雪》的世界,去欣赏美景,感受先生那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

揭示目标:〔课件出示,请一位学生大声读出目标〕

1.积累“凛冽”“磬口”“粘结”等中词语,了解鲁迅生平和代表作。

2.品味两幅不同景,理解作者所寄寓的情感。

3.体会作者作为思想斗士的品格,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知识铺垫:〔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

1.下面,我们先来检测一下大家对本课的预习情况,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为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磬口〔 〕 凛冽〔 〕 旋风〔 〕 粘结〔 〕 消shi〔 〕朔方〔 〕 脂粉奁〔 〕 旋转〔 〕 粘连〔 〕 tui尽 〔 〕

做完的同学认真检查一下,如果你发现黑板上这两位同学有写错的,可以帮他改正,看看谁是我们班的“汉字英雄”。

2.作者简介: 〔请一位同学介绍,如果不完善,请其他同学补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教材解读

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读完后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在小组内交流后推选一位同学展示你们的答案,语言要简练,全面。

1.大声朗读课文,简要概括文章大意。

2.小组交流,推选一位同学展示。

师请2-3位同学展示后小组小结。

二、再读课文,赏析文意

1.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江南雪和朔方雪,那么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是如何具体表现的?

下面,请大家跳读课文,画出你所喜欢的表现江南雪和朔方雪特点的语句,大声读一读,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可从下列角度来思考:

提示:1.抓住关键词 2.体会修辞作用

3.关键词的运用,如:动词.色彩词.......

4.表现手法的使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生自由发言,及时是引导、评价、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作者对江南雪和朔方雪分别是什么样的感情?

生发言,师小结并板书。〔江南雪 喜爱、向往、怀念〕 〔朔方雪 赞美〕

三、品读课文,拓展延伸

1.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表达对雪的喜爱、赞美吗?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并回答。

课件出示写作背景及鲁讯相关资料请2-3位同学谈认识

背景: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展示:江南雪象征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朔方雪象征不屈不挠、拼搏进取的精神

2.鲁迅对雪的描绘,引起你怎样的联想?请结合自己的性格特征,为人处世、生活经历谈一谈你更欣赏哪种雪。

范例 (课件出示)

我喜欢朔方的雪,因为它平凡而又伟大,从朔方雪蓬勃奋飞的姿态中,我感受到人的一生只有经历无数考验才能展现生命的真谛,生命之花也因不断地升腾、奋飞才更加绚烂,愿我们大家扬起生命的帆船乘风破浪奋勇前行吧!

请5-8个学生展示,无论写的好坏,老师都应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 作业:积累本课中描写雪的妙语佳句

板书设计:

江南雪〔滋润美艳〕喜爱、向往、追求

朔方雪〔蓬勃奋飞〕赞美

课堂反思:

语文课要想上出语文味,首先要注重读。本节课我设计了齐读、自主读、跳读、默读、有感情的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悟、读中体会散文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作者奇遇的感情,再度赏析这一环节,很多老师都会忽略读,让学生单一的思考、赏析这可以说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学生如果不精读,就难以体会到语言的妙处,因此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先读,再赏析,然后再次带着感情读文中的重点语句,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品读课文,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更欣赏哪个地方的雪,不仅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雪中的藴涵的深意,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做到了“我手写我心”。但在再读和品读这两个环节,如何巧妙的引领学生,做出有效的评价,还需要不断思考与探索。

鲁迅雪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

二、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几篇课文教有所重,形成一个疏密有致浓淡互补的单元教学整体。

三、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可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四、课余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祝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小说的内容。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时数

……此处隐藏2345个字……/p>

3.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第三课时

复习旧知识

由同学回忆祥林嫂两次到鲁镇时的肖像描写,特别是眼睛的变化,填入小黑板上的表格。

研习新课

1.阅读前面第3段开始的内容,思考: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明确:(填入小黑板中的表格)

(前两次的内容从略,也可以用幻灯投影。)

从这一次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2.比较几次肖像描写,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3.思考: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什么?应该怎样认识?

讨论归纳: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提问:对祥林嫂的发问,“我”的态度怎样呢?

明确:“我”是意外、踌躇、吃惊,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实际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觉得难以回答,只得含糊其辞,不作正面回答。

后面几段,是:“我”的自我剖析,反映“我”既同情祥林嫂,又不敢正视现实。有些议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否定与批判,阅读时仔细体会。

提问:祥林嫂的死,引起什么反应?

明确:没有人关心,长工是漠不关心的,唯有鲁四老爷还要大骂“谬种”。这个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是如此冷酷无情,他把祥林嫂逼至绝境,到死后还是如此残忍无情。

4.学生个别朗读“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怎样理解其中的一些语句?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

这一段景物描写与最后结尾的景物描写在时间上衔接,那么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又有什么作用呢?

5.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和特色。

教师讲析: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6.讨论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7.讨论、归纳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布置作业

1.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反映过年时热烈欢乐的气氛。

2.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字左右。

鲁迅雪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能有感情的朗诵散文诗。

通过诵读感知内容,感受本文语言的清新美和含蕴美。

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重点】

诵读全文,通过诵读感知内容,感受本文语言的清新美和含蕴美。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冬日里那纷飞的雪花,飘飘洒洒,无边的天宇,凛冽的北风,满眼银装素裹,让人情思飞动,浮想联翩。正是这凝聚着春雾夏雨秋露的情愫的落雪,让鲁迅先生诗意顿生,一篇明朗的题为“雪”的优美散文诗诞生了。让我们一起走进《雪》去欣赏美景,欣赏那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

二、预习抽测

教师放录音范读,要求学生听了朗读之后,完成练习。

学生听朗读,完成练习。

三、内容感知

学生跟读范读。

学生小组讨论题目,黑板展示答案。

四、仿写句子

教师出示句子。

学生进行仿写,口头展示。

第二课时

一、温故抽测

教师出示抽测题目。

学生完成并批改。

二、研读探究

教师出示题目。

小组讨论,黑板展示。

教师总结归纳,阐释象征手法及其运用。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问题,出示鲁迅作品,启发学生思考:雪有没有其他的象征意义。

学生揣摩,自由发言。

四、小结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章的解读,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开拓思维,将来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鲁迅雪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