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教学设计

时间:2025-08-07 09:30:04
油脂教学设计

油脂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油脂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油脂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油脂在人体中的代谢及其功能。

2、情感目标: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油脂在人体内的功能,密切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体验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能力目标:

(1)分析思维能力,分析油脂和酯的结构特点,类比酯类的化学性质,推出油脂在人体中的消化过程,进行分析思维能力的训练。

(2)联系生活,知识迁移的能力。引导学生了解油脂的结构,油和脂肪的区别,了解油脂的变质过程,利用自己已学的知识探讨如何更好的保存油脂。

【教学重点】油脂在人体内的功能。

【教学过程】

【复习】

一、油脂的.成分和结构

【讲授】

二、油脂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功能

1、油脂的消化过程:

油脂消化过程主要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的水解过程。

【讲授】

【练习】指出硬酯酸甘油酯在稀硫酸催化下的水解产物。

2、脂肪在人体内的存在

【阅读】课本11页资料卡片——“人体内的脂肪”

油脂存在于人体的众多细胞物质中,承当着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如有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保持体温,维持皮肤弹性等。油脂是脂溶性维生素的溶剂,脂溶性维生素A、D、E、K是同油脂一起摄入体内的,油脂可以促进这些维生素的吸收。所以油脂是人体获得脂溶性维生素的主要途径。

【讲授】

3、脂肪酸在人体内的主要功能

(1)重要的供能物质。

油脂在三大营养物质中产生热能最高,每克油脂能产生39.3kJ的热能,为糖类和蛋白质的一倍多。脂肪是人体中重要的能源物质。

(2)人体的备用油箱

油脂是人体热能贮备最适宜的能源,肝脏虽然能贮存肝糖,但贮量有限,正常情况下只能贮存100g肝糖,仅相当于1674kJ的热能。人体中贮存的脂肪,在人体的糖类能量供给不足时,可以分解,为人体提供能源。此外内脏器官表面的脂肪还有保护内脏器官免受剧烈震动和摩擦的作用;皮下脂肪有保持体温的作用。

需要指出,体内贮存的脂肪过多,对健康是不利的。在一般情况下,每天摄取的油脂数量以热能计占总热能的17%~30%为宜,一个中等劳动量的成年人,每天每公斤体重需要油脂量为1g~2g。

(3)合成其他物质的原料,合成如磷脂、固醇等的主要原料。

人体需要的必需脂肪酸只能从食用油脂中获得。必需脂肪酸是细胞的组成成分,也是体内前列腺合成的原料。它与类脂的代谢有密切关系,胆固醇与必需脂肪酸结合后,才能进行正常代谢。如缺乏必需脂肪酸,胆固醇就会与饱和脂肪酸结合,不仅不能进行正常运转代谢,而且容易在血管内壁沉积。根据近代营养学的研究,认为必需的脂肪酸有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功效,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有好的作用。此外,必需脂肪酸对于皮肤和头发的健美至关重要,获得足够必需脂肪酸的人,皮肤润滑而有光泽,毛发乌黑光亮。

(4)承担多种生理功能。

对于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来说,应该兼收并蓄,才能获得完全的营养。有些人只吃瘦肉,害怕肥肉,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阅读】阅读课本12页的资料卡片——“哪种脂肪的营养价值高”,了解必须脂肪酸的相关内容。

【总结】油脂是一种饱和或不饱和的高级脂肪酸甘油酯,能被人体通过水解进行消化和吸收,在人体中作为直接和备用的能源物质,同时也是人体中其它重要细胞物质的原料,在人体的生理过程中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对于脂肪人体必须有选择的适当摄取,特别是含有必须脂肪酸的食物。

【作业】

1、分析油和脂肪结构上的不同,查阅资料,谈谈日常生活中可以采用那些具体的方法更合理和科学地使用食用油。

2、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三、油脂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功能

1、油脂的消化过程:

2、脂肪在人体内的存在

3、脂肪酸在人体内的主要功能

(1)重要的供能物质。

(2)人体的备用油箱

(3)合成其他物质的原料,合成如磷脂、固醇等的主要原料。

(4)承担多种生理功能。

油脂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认识葡萄糖、淀粉和油脂是重要的营养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所需热量的主要来源;

知道自然界中葡萄糖、油脂的来源,葡萄糖和淀粉的转化关系。

知道油脂的元素组成,了解油和脂肪在常温下的状态差异

能力目标:

会用简单的实验方法来检验淀粉和葡萄糖。

情感目标:

认知到糖类和油脂对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酿酒过程

2、淀粉的检验

3、葡萄糖的检验

探究实验:

1、用碘酒来检验淀粉的存在;

2、用新制氢氧化铜检验葡萄糖的存在。

知识整理:

一、淀粉和葡萄糖

1、淀粉的来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水在光照及叶绿素的共同作用下,能生成氧气和葡萄糖

6CO2 + 6H2O C6H12O6 + 6O2

2C6H12O6 C12H22O11(蔗糖)+H2O

nC6H12O6 (C6H10O5)n(淀粉或纤维素)+nH2O

2、淀粉的检验:使用碘酒(或碘水)

淀粉与碘作用后使之变为蓝色。

实验:用碘酒检验淀粉

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红薯土豆面包粉条滴少量碘酒于以下几种物质上,观察现象变蓝变蓝变蓝变蓝物质中含有淀粉 注意:我们用碘单质来鉴别是否存在淀粉,这个是特性反应。

3、淀粉的存在:大米、面粉、玉米、土豆等食品中,富含淀粉。

4、淀粉的转化:淀粉、纤维素等经过在酶等物质的催化作用下,与水作用逐渐转化为葡萄糖,如:

(C6H10O5)n + nH2O nC6H12O6(葡萄糖) ——葡萄糖的水解

葡萄糖:是一种有甜味、易溶于水的白色粉末状固体。

葡萄糖在体内经缓慢氧化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热量,提供人体活动的能源。180g葡萄糖完全氧化,可以产生大约为2804kJ热量。

C6H12O6 + 6O2 6CO2 ……此处隐藏9090个字……显呢?下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并选出一位代表陈诉你们的结论。

学生:积极研讨热情参与

氧化反应试剂: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预测现象及结论:褪色→能发生氧化反应加成反应试剂:氢气、溴水、碘的淀粉溶液。

用氢气加成反应难以进行,现象不明显;溴水和豆油的亮黄色相近,褪色现象不容易观察;碘的淀粉溶液和豆油的色差较大,褪色现象较明显,所以应选择碘的淀粉溶液。

现象:褪色→能发生加成反应

(设计意图:从过程与方法方面培养学生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从知识和技能方面使学生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

教师:我们给大家准备了豆油、牛油、猪油、酸性高锰酸钾、碘的淀粉溶液,下面大家按照事先分好的三组,分别验证豆油、牛油、猪油与两种试剂的反应,注意观察现象,并归纳实验结论。(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学生:

现象:都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及碘的淀粉溶液褪色

结论:天然油脂是由多种饱和高级脂肪酸和不饱和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形成的酯。(设计意图:从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掌握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使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得出结论。)

教师:天然植物油脂除了能与碘加成外,还可以与氢气加成,得到的产物饱和程度增加,熔沸点升高,相应的硬度也增大,我们把此过程称为油脂的“氢化”或“硬化”。介绍“氢化油”的用途,讲述油脂硬化对人体的危害及油脂在人体内的积极作用并引出课题“健康生活,科学油脂”。

由此可以看出少量油脂有益健康,过量油脂危害健康,这种由于事物量的变化而使事物的发展走向反面的现象在哲学上称为质量互变规律,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质量互变”的例子呢?请举例说明。

学生:倾听,体会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感受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了解化学与个人生活的紧密联系,

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的贡献,了解油脂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培养其健康生活的理念;树立质量互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师:介绍油脂的皂化反应的实验设计并演示(考虑到安全和课堂时间问题,此部分作为演示实验),提出以下问题:

1、油脂在NaOH溶液中的溶解度如何?如何让油脂和NaOH充分接触呢?

2、皂化反应发生后,如何判断油脂的水解是否完全?

3、如何从水解液中得到大量的高级脂肪酸钠?

4、如何从水解液中得到大量的甘油?

(设计意图:从过程与方法方面培养学生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化学问题)

教师:介绍肥皂的工业制法和去污原理(设计意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使学生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并通过“地沟油”制肥皂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师:生活中我们使用的各种各样的合成洗涤剂的去污原理和肥皂的类似,它们是以石油为原料制成的,但是当大量含有人体废物的氮及清洗剂中的磷酸盐组成的家庭污水排入水中,促使藻类迅速生长,微生物繁殖,水中氧气耗尽,鱼类死亡,形成水华和赤潮。(设计意图: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环境污染方面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已知油脂的不饱和度越高越有益于人体健康,常用碘值(碘值:使100克油脂完全与碘加成时消耗单质碘的.质量)来判断油脂的不饱和度,了解家庭所使用过的食用油的名称,测定其碘值,比较其健康性能。

(设计意图: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理念,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反思:

1、备课时要充分体现化学作为中心学科的地位和作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迅猛发展的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它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1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化学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教育功能的挖掘,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化学作为中心学科的这种地位和作用,增强学习兴趣,认识到化学学习的重要性,感受化学的博大精深。如在“油脂”的教学设计中,通过课题的引入使学生感受化学和时事热点的联系;通过油脂对人体作用两面性的探讨使学生感受化学与哲学的关系及其与生命科学的联系;通过肥皂的去污原理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化学在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通过生活污水的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环境科学之间的关系等。

要做到这点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注意收集与化学有关的材料,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我准备这节课时,在网上查资料刚好看到丹麦开征脂肪税的新闻,于是就把它作为课堂引入的素材。

2、备课时要重视探究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的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应紧密结合化学知识的教学来进行2。在本节课中通过油

脂性质的预测和验证引导学生学习物质性质探究的一般程序:分析结构→预测性质→实验验证;通过探究活动中试剂“碘的淀粉溶液”的选择引导学生掌握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试剂易得;通过皂化反应中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优化、分析和解决实验中有关的问题等。

3、备课时要博采众长但又要批判吸收

在设计这节课时,采用什么样的实验才能使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还可以避免课堂时间的限制,是我一直在考虑的问题。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徐焱3老师的文章给了我很大启发,如皂化反应耗时较久,尤其是过滤一步,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我采取了将新炼制的3 g猪油和6 mL 95%的乙醇在蒸发皿中混合,加入3 mL 40%的氢氧化钠溶液,直接用酒精灯加热,边加热边搅拌,5-10分钟(依据课堂时间教师自行把握)左右后将混合液倒入盛有饱和食盐水的烧杯中,可迅速看到有白色物质从水中浮起,节省了课堂时间,同时向学生展示事先制好的肥皂。但是油脂和酸性高锰酸钾的反应速度快现象明显,即使是猪油和牛油只要将其加热融化,加入酸性高锰酸钾后振荡后也是立即就褪色,并不像徐焱老师说的现象不明显需要加入乙醇;另外油脂的氢化实验,在没有催化剂的情况下,反应很难进行,按照徐焱老师提供的方法,只能得到白色物质似有似无的结果,作为课堂实验非常不合适,最终我放弃了这个实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34

3、徐焱、化学教育,20xx(12):58-61

《油脂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