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月光启蒙》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1第二课时
一、学词复习,重温母爱的温馨
1、指导本课生字词,并借“豁然开朗”等词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
2、回顾课文,谈印象最深的画面。
二、补充背景,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1、走进孙友田童年的清苦生活。
师生介绍:孙友田的故乡在安徽北部黄河故道的边上,全家就靠几亩盐碱地维持生计。孙友田的父亲是位半世坎坷的农民,年轻时父母双亡,无依无靠。每年春秋两季给大户人家当短工,做些农活;到了冬天,只好跟着他堂哥做叫化子,唱着莲花落沿街乞讨。
2、品读第五自然段,感受歌谣的生长土壤,感受孙友田家乡人民清苦中丰富的精神生活。同时引导学生适当交流课前收集的民歌民谣,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三、诵读积累,表达感激之情
1、品读最后一段。
2、诵读文中能体现作者对母亲感激与怀念的语句,引导学生深入作者内心体会情感。
▲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儿,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
四、再品课题,练笔补白
1、思考讨论: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再次感受作者的行文之妙。
2、 补充原文,练笔补白。
长大后,孙友田成了一名煤矿工人,生活也很苦,但他白天干活,晚上坚持学习写作,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诗人、作家。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向读者传递着自己对“爱”的理解。
多少年过去了,母亲的那熟悉的声音依然响在耳畔,响在孙友田的心中。可是,同学们知道吗?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的`母亲其实已经身患重病。请看原文的开头:(师深情诵读,配乐《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歌》)
多媒体出示: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
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面对着恩重如山的母亲,面对着曾经如此疼爱自己的母亲,面对着不幸患上老年痴呆症失去记忆的母亲,面对如今只是也只能对着我傻傻微笑的母亲,作者泪流满面……此刻,孙友田的内心一定无法平静,那么,他的心底到底有什么话想对母亲诉说呢?拿出你的笔,展开你的想象,把它写在课文旁边的空白部分。
多媒体出示:
母亲,虽然您什么都不记得了,但是,
3、交流练笔,学生深情诵读。
五、拓展阅读,畅谈感悟
1、学生畅谈阅读孙友田《母爱三部曲》(《月光母亲》《迎接母爱》《母爱似水》)的感受。
2、联系具体事例,交流自己的切身经历。
板书设计:
17、月光启蒙?
莲花落 唱歌谣
混沌 讲故事 △ △
母亲 ———→ 爱 (学生提的问题)
唱童谣 ……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2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母亲为我“唱歌谣、讲故事”(板书)
2.童谣和歌谣让大家产生了兴趣,老师希望大家把对歌谣和童谣的喜爱之情放在自己的脸上。
(1)指名读
(2)你觉得这首歌谣怎么样?(声音再响一点)
(3)还有谁想读呢?
(4)你为什么喜欢呢?
(5)再指名读(你为什么喜欢呢?)
二、新授
1.妈妈的声音就更好听了,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这一部分(出示相关的课文内容)
(1)学生自己读
(2)说说在妈妈的歌声中,你们感受到什么?
(3)师生交流
妈妈很勤劳
(4)老师想请大家读读这一段,看看你们体会到什么?
妈妈的声音很甜,为什么?给你的感觉呢?
“吟唱”是怎样地唱吗?
轻轻地唱,柔和地唱
妈妈为什么要轻轻地唱呢?(妈妈很温柔,在月光下,)
(5)请大家找出文章中描写月色的词去体会体会,学生读书
学生说:星星……月亮升起来,月色立即……
谁能像她一样,让我们感受到月色的宁静。
(指名读)你读得真深情啊,男孩子愿意吗?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感受一下。(指名读)老师来读读,大家闭上眼睛感受一下。看到那副画面了吗?齐读
还找到了哪些词和句呢?
同学们,为什么把母亲比作玉石雕像呢?(学生说纯洁,而且一动不动)
从母亲的歌谣中感受着母亲的圣洁和美丽,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感受一下。(指名读-再指名读)
4.文章的哪些地方也能让你感受浓浓的母爱呢?
(1)学生说:
(2)指导“混沌”、“豁然开朗”的意思。
(3)同学们读读这句话,你们明白了什么?“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4)为什么我们生活清苦,却充满了快乐了
(5)这两个“长”的意思一样吗?
学生交流
5.是啊,我们的家乡土地贫瘠,所以我们精神生活是丰富,不仅是对我的爱,对生活的爱,对故乡的爱,也传递给了我。知道有这样一首歌谣就是表达了这个意思
(1)学生齐读
(2)文章中还让你感受到浓浓的母爱
学生说文章第一小节(母亲已经很累了,……)
(3)你们有这样被妈妈搂过呢?你有什么感觉吗?什么情况下?请你带着这种被搂的感觉读读这句话。(再指名读,又请了一位)
(4)其实同学,母亲也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天伦之乐啊,老师和学生一起读相应的课文内容。(第一节)
6.同学们,在母亲的歌谣中,饱含着浓浓的爱意、浓浓的深情啊。请一位学生再来读读这一句
(1)指名读-女生齐读-
(我不知道学生的朗读水平有问题,还是老师的指导方式有 ……此处隐藏24368个字……母亲启蒙,是月光启蒙,是月光母亲。
5、最后我们来读一读孙友田的原文《月光母亲》。(开头结尾教师读,月夜、音韵、故事、谜语个别角色扮演读,民歌听音乐,童谣一起打拍子读。)
设计意图:借助对母亲、月光融为一体的诠释,月光和母亲的意象会在学生的心目中逐步形成,他们也会对我国传统月文化蕴含的象征意义有所了解,再学习本册《望月》等文本,或者积累写月的诗词,就有了一个提升的基础。课终让学生走进原文,这样的拓展是基于文本、服务文本的,学生对作品所要表达的主旨,就能有更准确的把握,文本深藏的情感因素就可以得到充分挖掘与展示,在浓郁的人文情怀中,孩子们理解和体验加深了,有所感悟和思考了,情感就能发展到高潮。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15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3.受到热爱母亲的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
1.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2.受到热爱母亲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幻灯片:课文插图。看到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起什么?或者想说些什么?
2.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座篱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中听一听从这小院中传出的动听的歌声。(板书:月光启蒙)
二.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
1.书上哪句话描绘了这美妙的月色?
2.投影幻灯片: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3.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4.在这美妙的月色当中,母亲为我唱起了动听的歌谣。投影歌谣的幻灯片。
5.逐一朗读两支歌谣,理解歌谣的意思。齐读,边读边打节拍。
6.这歌词写得美,母亲的歌声也美。作者怎样描写母亲的声音?
7.投影幻灯片: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指名朗读
理解“芳香的音韵”
指导配乐朗读。
8.简介黄河的改道:作者孙友田的故乡在安徽省。我们知道由于黄河水含沙量太高的原因,黄河经历了多次的改道,曾经黄河就从作者的家乡安徽的'北部流过。由于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黄沙沉积,泥土十分贫瘠,自然就长不出丰盛的五谷来。
9.投影幻灯片: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理解:“长歌谣”
10.歌谣创造了丰富的精神生活,对于童年的作者来说,歌谣的内容不一定会懂但母亲甜甜的嗓音,芳香的音韵却会久久留在作者幼小的心灵里,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投影幻灯片: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指名朗读
理解:“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投影幻灯片: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指导配乐朗读。
三.学习4至8自然段
1.过渡:母亲用歌声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开始懂得要爱什么,要喜欢什么,这就是得到了启蒙的教育。请同学们再读读下面的课文,看看还有什么地方让我受到了启蒙的教育。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
唱童谣
(1)投影童谣幻灯片
(2)逐一朗读,边读边打节拍
(3)这些童谣当中都有小狗、小猫、小老鼠之类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都是小孩子再熟悉不过的了,自然会引起我的兴趣和联想。
(1)分角色朗读猜谜语的段落
(2)猜谜活动,又一次使我的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使我懂得怎样用联想和想象去猜谜,这又是一种启蒙。
四.学习第9自然段
1.过渡:所以作者写到:“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投影幻灯片: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2.指名朗读。
3.练习用“母亲用_________________让(为)我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说话。
4.从这三句话中,你能看出“我”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吗?(感激)
5.教师配乐简介写作背景:同学们,你们说的太好了。是的,作者孙友田是多么想对他的母亲说这些话呀!但是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作者的母亲因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而失去了记忆。孙友田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到:“当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漠然地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面对着失去了记忆的母亲,如果你就是孙友田,此时此刻,你还想对母亲说些什么?(怀念)
6.指导配乐朗读这段话。
五.课外延伸,升华主题
1.投影幻灯片: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教师配乐引读,学生跟读最后一句话(连续读三遍)
2.孙友田在《月光启蒙》的原文的结尾还这样写到,投影幻灯片:“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学生齐读
3.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篇孙友田所写的散文《母爱似水》。
投影幻灯片:散文《母爱似水》。教师配乐朗诵《母爱似水》。
4.播放歌曲《懂你》,教师引述:“这首歌歌名叫《懂你》,唱给天下所有的母亲。歌中唱到:一年一年,风霜着你的笑脸,你寂寞的心还有谁能够体会,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你的母亲在你的成长历程中给了你什么样的关怀与帮助,此时此刻,你想对她说点什么吗?
5.同学们,让我们将她铭记于心,永远地爱她吧,她就是——母亲。
六.完成作业。
五、作业设计
1.说一说
对母亲说一句最想说的话。
2.写一写
试着写一两首童谣。
六、板书设计
唱民谣
讲故事
月光启蒙
母爱
唱童谣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