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个人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个人教学设计1【走进作者】
吴泰昌,《文艺报》前副主编,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
吴泰昌是文坛的有心人,多年来,他随身总是带着两样东西:一是小笔记本,一是一架口袋型的自动相机。在种种文友之间相互拜访与聚会中,种种文坛盛事或笔会里,他会随时举起相机“嚓”一下,或者掏出小本子把一些谈话及细节飞速地记录下来。吴泰昌是站在明天的角度来观察今天,选择今天,记录今天和收藏今天的。当“今天”渐渐成为历史时,这些资料珍贵的历史性便一点点显现出来。吴泰昌对文坛有浓烈的热情。他与文友们真诚交往,尊敬先辈,亲切后生。为人又急公好义,替人出力,排难解纷,不辞辛苦。从他个人的角度看,文坛是情感化的。他把文坛看做花坛。所以他才会这样珍视文坛的点点滴滴。
对于泰昌之散文,文学大家们早有定评。孙犁说:我很喜欢读泰昌的这类文章,文字流畅,考订详明,耐人寻味。钱钟书云:你是“文学世家”,又有轻灵的手笔,所以兼有史料价值和轶事笔记的趣味。吴组缃曰:我把《论语》、《孟子》都看作散文;泰昌的散文,正是这样一路的散文;它们的特色,是随随便便,毫不作态的称心而道,注重日常生活和人情事理的描述,读来非常真切、明白,又非常自然而有意味。
【相关资料】
①冰心简介
冰心(1900.10—1999.2),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1911年冰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学习。1914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五四”时期,在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就读,后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爱国运动。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和《春水》,儿童文学有《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散文有《往事》、《关于女人》等。
冰心那种清丽、自然并夹杂着古汉语韵味的语言,那些具有鲜明艺术特点与个人叙述风格的文体,则被人们称之为“冰心体”。而以文本内容而言,母爱、童心和大自然,是冰心写作的母题。在冰心的故乡,建有“冰心文学馆”,有一个配套的公园,名为“爱心公园”。
②巴金简介
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四川成都人。1920年5月考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5月离家到上海,1927年赴法国巴黎,创作中篇小说《灭亡》,1928年回到上海,继续从事翻译和写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火》;中篇小说《寒夜》、《憩园》;散文《随想录》等。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在进行文本阅读时,能通过字典读准、认识生字词;能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熟读文本并做好适当的批注,能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和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和信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能欣赏名家的优美诗文,领悟文学作品与生活的关系,感受文学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体会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品位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萌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评价。
3、能懂得写作文要有感而发,主动观察并感受生活的变化,用最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4、能就单元中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在活动过程中亲近文学,热爱文学,尝试表达,学会合作,学会质疑和审美评价。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5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为你打开一扇门》 2课时
《繁星》 1课时
《冰心诗四首》 2课时
《“诺曼底”号遇难记》 1课时
《古代寓言二则》 2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写作 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2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亲近文学”。所谓“亲近”,是指一方对另一方存在着不可抗拒的魅力而使另一方愿意与之亲密、接近。那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什么地方呢?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充满活力,它的魅力在于它美的形式,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本单元所选的六篇文章,文质兼美,体裁多样,有序言《为你打开一扇门》、有诗文《冰心诗三首》、有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有寓言《古代寓言二则》,展示了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又各有侧重:
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以优美的语言向新初一的学生把文学这一抽象概念人格化,以和文学展开对话的形式,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文学的大门,使学生们在加深对文学认识的基础上更加热爱文学。
巴金的《繁星》通过展示作者不同时间、地点观察繁星的真切感受,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表现出种种真切而精妙的感受,使学生明白细致的观察融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是文学创作成功的主要因素。
《冰心诗四首》是哲理与形象的结合,意境深远,语言凝练。充分展示诗歌创作的特点:形式优美,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想象丰富,但也提醒学生丰富的想象是基于现实的艺术加工,艺术从生活中来。
雨果的小说场面描写真切悲壮,感人至深,《“诺曼底”号遇难记》以一位临危不乱、处事不惊、忠于职守的船长形象,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也使学生去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塑造所要表现的人物形象。
第一单元的文章都是名家优美诗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先前对文学的认识投入其中,去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心境,作者投入其中的真实美好的情感,从整体上了解、认识、喜爱,学会阅读,欣赏文学,要逐渐形成观察、感受生活的能力,力求在写作中抒发真情实感。才能使学生充分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去发现文学作品对自己各方面产生的巨大作用,才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亲近文学”,热爱语文,主动学习语文,并对它充满信心。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你熟悉和陌生的老朋友——文学
学习目标:运用调查表、小组交流的形式,能在课堂中了解同学及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情况,了解自己的优势及不足,并制订切实可行的本学期阅读计划。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调查表。
与文学握手,做最知心的朋友
班级姓名
你经常逛书店吗?哪些类型的文章或书籍吸引你?你最喜欢哪一类?
答:
你平时一天、一个星期花多少时间看自己喜欢的书?
答:
你有什么样的读书习惯?
答:
你读的书是自己选择多还是别人推荐多?
答:< ……此处隐藏26265个字……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所敬佩的人物的精神风貌,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7.能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我敬佩的一个人》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本单元的教材中,我们认识了敢于追求真理,有独立人格的伽利略,如痴如醉、执著追求艺术的罗丹,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聋哑青年,执著、勤劳在荒凉贫瘠的山坡上开辟菜园的父亲。他们让我们敬佩,他们坚持不懈的品质深深地感染了我们,他们的音容笑貌也在我们的脑海中浮现。今天,我们一起来说一说我们身边的,或者你了解的值得敬佩的人。
二、交流激趣
1.组内交流:
①要求把事情说清楚,表达出自己的敬佩之情。
②轮流说出自己敬佩的人。
③组内评价并评选出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小组同学帮助完善。
2.全班交流:介绍人物的品质、事例是否具体,是否表达了敬佩之情;表达时是否态度大方,语句连贯,情感真挚。
3.互动互助:学生可以为交流的同学提出修改完善的建议。
《我敬佩的一个人》第二课时
一、回忆再现
师:上一节课的口语交际中,同学们讲了那么多可敬可佩的人,有严寒酷暑中默默奉献的清洁工,有下岗再创业取得成功的阿姨,有身残志不残刻苦学习的同学,有自强不息努力拼搏的爸爸妈妈……请同学们再回忆一下:
1.谁说的人物令你肃然起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他是怎么说的?
2.回忆自己在小组和班上交流时,受到别人赞扬的地方。
二、明确要求
同学们读一读书本上的习作部分,明确这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
1.指名读“习作”要求。
2.说说这次习作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学生交流,老师打出字幕:
(1)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2)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3)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三、创设情景
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典型的录像画面再现人物,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感知、体验唤起学生的思维,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老师观察方式、语言描述、情感传递,在无形中起到导察、导思、导情、导行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敏锐地思维,细致地观察,正确地感受。
播放录像:一名清洁工顶着烈日,打扫清洁的情景
1.仔细观察这位清洁工打扫时的情景,即:动作、神态,发挥想象。
2.学生把观察到的和感受到的,和同学说一说,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小组中去交流、引导。
3.班上交流:对照习作要求,师生共同评价、交流,取长补短。
播放录像:一名下岗的阿姨白天求职,晚上回家后伏案灯下,刻苦学习的情景。引导仔细观察后,练习说。
师:刚才同学们看了两段录像,大家通过仔细观察,在讨论时说的言之有物,语之有情,字字句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们写作文时写作思路必须要清晰,你敬佩谁,敬佩他(她)的什么?为什么敬佩?都得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
四、选择素材
1.选择素材。从众多人物的素材中进行筛选,你选择写谁?提示:
(1)你熟悉的,你身边的人和事,从生活中寻找。
(2)事例典型,能够突出人物特点,也觉得有话可写的。
(3)在脑子里进行搜索后,迅速确定要写的人。
2.组织交流。
(1)把所思考的内容简要的写出来。
(2)同学交流,听一听同学的建议。并相互介绍准备的过程与方法。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我敬佩的一个人》第三课时
一、结合课文,启发引导
1.读一读:找出课文中写人的文章读一读,课文是采用什么表达方法写人物事例的?
2.想一想: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神态、动作、外貌的语言,及“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对表现人物思想品质起了什么作用。
3.组织全班交流。教师让学生明确: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把人物写“活”。
(2)通过“我”的心理活动及由衷的歌颂与赞美把情感写真。
二、作文起草
1.提示激兴:要表现人物的品质,一般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及心理活动等去观察、琢磨、进行描写,重点写好语言和行动,以描写人物的神态和外貌作衬托,在描写过程中穿插写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怎么想的就怎么写。
2.拟定初稿。
古人有一种很好的写作理念,认为写作应该从写“放胆文”起步,逐步过渡到写“小心文”。四年级的学生还属于写“放胆文”的阶段,鼓励学生怎么想的就怎么写,“我手写我心”,不受形式的束缚,不受篇幅的限制,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写下来。
三、正面引导,鼓励修改
1.学生自改习作,对照习作的要求,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修改。
2.共同交流修改。
(1)让学生以自己的作文为例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修改方法,教师巡视点拨。
(2)和同桌一起交流修改,相互取长补短。
(3)鼓励学生拿出自己写的文章在班上朗读,共同讨论,找到最佳修改作文的方案。
(4)教师对学生修改作文的过程、态度、方法进行评价。正面引导,鼓励学生再次修改。
四、评议赏识
1.把自己写的作文大声地朗读给同学听,让大家一起分享成果,感受快乐,或由学生自己选择欣赏某同学的作文来读。
2.好的习作予以肯定,有不足的习作在鼓励的前提下提出修改的建议。
3.各自再进行修改,评比优秀作品。以小组为单位评议、推荐。
4.教室的文化栏里,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组织学生参观、阅读。
教学反思:
1.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逐渐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锻炼他们的观察、感受、思考、想象能力;另一方面是要不断地强化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善于搜集、储备习作素材的意识,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身心去体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2.寻找习作与口语交际的衔接点,让口语交际与习作有机融合。让习作在口语交际中生成,让口语交际的对话交流方式成为学生实现轻松作文的桥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创造情景,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兴趣,同时为学生创造平等、民主的对话平台。学生畅说见解,放飞思维,开拓创新,思维在反复的碰撞中成长。
3.《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习作提出了“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的要求。因此,习作教学不能死死盯住技术层面的操作,而是要在关注如何扩大搜集写作素材的范围,如何提高写作和修改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写作的快乐,享受写作的快乐,也是让人分享自我感受和体验的快乐,分享感受生活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