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篇1教学目标:
1、鉴赏《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色,通过“陶渊明归隐”这一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综合阅读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2、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地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揣摩古代抒情散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对《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阶段:明确任务。
1.自通文意
了解作家作品——熟读成诵——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在以前所学过的陶渊明诗文的基础上,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进一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
2.课堂分组探究:根据学生自身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以及自身的兴趣,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由学生和老师一起来讨论确定深入探究的课题重点。
(1)文章的抒情手法
(2)文章的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
(3)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3.明确探究课题成果的展示方式:小论文、课件展示、专题讲座等。
第一组:探究本文的抒情手法。
1.巧用动词抒怀。
2.写景状物抒情
3.直抒胸臆咏叹
第二组:探究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
1.作者不追求描写景物的外在形貌,着重摄取描写对象的精神气韵。
2.文中句式对仗工整。
3.虽然作者在文中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诗句,但都自然地化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
4.在“舟遥遥,风飘飘。”中用“遥遥”“飘飘”这两个叠词,表现作者摆脱束缚、重返自然地欢快舒畅之情。
第三组:《归去来兮辞》集中表现了陶渊明的归隐之乐,如何认识和评价陶渊明的这种选择?
社会风气、诗人思想、诗人成就等角度分析
拓展探究
1.各小组提出研究性命题,并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如:陶渊明与中国隐士文化;陶诗中飞鸟(菊花、酒、琴等)意象的分析。
2.总结《归去来兮辞》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体会,发表看法或介绍经验,集合小组探究成果与个人撰写的小论文,办一期学习专刊。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篇2教学设想:
美国的格兰特·威金斯认为:课堂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在现实的教学中,许多教师从输入端开始思考教学,即从固定的教材、擅长的教法,以及常见的活动开始思考教学,而不是从输出端开始思考教学,即从预期结果开始思考教学。换句话说,大多数教师都只关注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教师以知识体系的传授为逻辑起点,较少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对知识进行打包、压缩,学生的自我学习需求几乎没有启动的情况下,直接“喂给”学生。其实我们首先要思考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学生需要什么。这就需要教师之前了解学情,而学生启动模式下的阅读课堂就是在了解学生有哪些问题的基础上,将解决这些问题作为课堂重点具体落实,这正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的本质所在。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想我的教学设计必须是基于学情的。在上课前,要求学生充分预学课文,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不理解、有质疑的地方,由小组长挑选2个有代表性问题在组内组织讨论并用PPT记录达成的共识,做好交流准备。我的课堂启动也是在快速梳理文本后由学生的问题开启课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文言文实词虚词以及骈散结合表达情感的方式。
能力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和改写活动,增强学生语言审美情趣。
2、通过讨论探究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情感,增强学生思维品质。
情感目标
1、理解陶渊明归隐思想产生原因及其受儒家、道家影响的复杂性
2、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问路”的实质内涵以及陶渊明思想的复杂性。
难点:理解陶渊明思想产生的复杂原因以及辩证看待其思想。
教学方法:诵读、改写、讨论
教学过程:
一、梳理与感知
师:刚才我们听的歌曲名字叫《归去来》,是《神雕侠侣》主题曲,电视剧中的杨过和小龙女最后归隐,退出江湖。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作者陶渊明最后也选择了什么?
生:归隐
师:我们来看看文本写了什么?回答以下问题:作者为何归?归向哪?归心何如?
明确:归去原因(见第一段“质性自然,深愧平生之志”)
归向:家、田园
归心何如:急切、喜悦、后悔、自责、厌恶官场,二、问题呈现、分享交流
(一)教师PPT呈现学生系列问题并加以表扬,请三个小组长上台交流本组对问题达成的共识。
第一组问题
问题1:作者辞官仅仅是因为热爱田园么?
达成的共识:不仅仅是因为热爱田园,也因为他的志向并不在做官,做官只是为了养家糊口罢了,而且当时的社会是动荡不安,做官的也很难啊,而对于作者来说,与其在人心叵测的官场里博弈,倒不如早早回到他所牵挂的家,他的家不仅仅是逃避官场的地方,更是作者内心深处的灵魂寄托。
问题2:整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何种志向?
早已厌恶官场,不求荣华富贵,只求回归自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以天命为乐,不求荣华富贵只求逍遥快活的洒脱情怀,与自然界的万物为友,将自己置身天地,潇洒一生。
第二组问题
问题1:作者身心痛苦为何还要希望任职一年?
达成的共识:
1、作者家境贫穷,以至于无法维持生活所需,更何况还有很多孩子需要抚养,迫不得已之下才选择做官。
2、作者做官本质上是为了生计,一年时间虽然无法实现远大抱负,但足以让他维持之后的一段生活,又由于地方官吏爱惜人才,所以作者对于做官还有一丝念想,所以再做官一年,也是他对自己为官的最后期许。
问题2:作者既心心念念想要回家,为何却不记得回家的路,又为何恨晨光之熹微?
达成的共识:
1、作者久不归家,对家附 ……此处隐藏27853个字……置句)
二、全体诵读课文
三、讲解新课(翻译并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
1、通假字:(1)乃瞻衡宇,衡通横。
(2)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
2、古今异义词:(1)亲戚:古义:指内外亲戚,包括自己的父母兄弟;
今义: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的.家庭之间或成员之间互为亲戚。
(2)情话:古义:知心话;今义:表达爱情的话。
3、词类活用:(1)眄庭柯以怡颜,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
(2)审容膝之易安,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乐。
(3)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天,每日。
(4)策扶老以流憩,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
(5)悦亲戚之情话,悦,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悦。
(6)乐琴书以消忧,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7)乐琴书以消忧,琴,名词用作动词,弹琴。
(8)乐琴书以消忧,书,名词用作动词,读书。
(9)或棹孤舟,棹,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
(10)善万物之得时,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善,喜好,羡慕。
4、文言句式:(1)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
(2)问征夫以前路(状语后置句)
(3)云无心以出岫(状语后置句)
(4)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
(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句)
(6)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句)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
(8)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句)
5、归纳文中虚词而、以的用法及意义:
奚惆怅而独悲?而,连词,表并列,不译。
觉今是而昨非。而,连词,表并列,不译。
舟遥遥以轻飏,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风飘飘而吹衣,而,表修饰,不译。
问征夫以前路,以,介词,表凭借,拿。
引壶觞以自酌,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眄庭柯以怡颜,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倚南窗以寄傲,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园日涉以成趣,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门虽设而常关,而,表转折,不译。
策扶老以流憩,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时矫首而遐观,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云无心以出岫,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鸟倦飞而知还,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景翳翳以将入,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抚孤松而盘桓,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请息交以绝游,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世与我而相违,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乐琴书以消忧,以,连词,表目的,来。
农人告余以春及,以,介词,把。
既窈窕以寻壑,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亦崎岖而经丘。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木欣欣以向荣,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泉涓涓而始流。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怀良辰以孤往,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或植杖而耘耔。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登东皋以舒啸,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临清流而赋诗,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聊乘化以归尽,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归纳了文中的一些文言知识,这是重点、考点,请同学们牢固掌握。
欧阳修说过,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足见《归去来兮辞》的文学地位和艺术成就之高。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随笔。
蒋老师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篇13一、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感情,了解辞赋的文体特点。
2、通过分析作者辞官的原因,体会作者对官场黑暗的厌恶和鄙弃,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3、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深入认识陶渊明思想及其作品特点,掌握词赋特点。
难点:体会陶渊明的辞官归隐的原因及其人生追求与高洁品质。
三、教学方法
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导入语: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分析了文章结构,并且详细学习了序的内容,下面我们共同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二)研读赏析
【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思考:本段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作者辞官的原因,回家途中的欣喜之情。
(2)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是什么?
(3)他的心境如何?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中,到家后,作者感情又有什么新的表现?
(2)到家后衣食住行又是怎样的?
(3)"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蕴涵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4)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渊明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请一名同学诵读,其余同学注意思考,第三段接第二段继续表现作者的隐士情怀,他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
(2)本段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意?
(3)学生探究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4、学习第四自然段
请学生翻译最后一段,其余同学思考:
(1)开头两句的感慨有何深意?
(2)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三)课堂小结
全文以"田园将芜胡不归"领起,接着以"归思"、"归途"、"归家"、"归意"为顺序,依次抒写,最后以"乐夫天命"作结,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本文通过脱离官场之后对田园生活乐趣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向往及热爱之情。
(四)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有关材料,谈谈你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小论文。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适当地对课堂内容进行了延伸,营造情感氛围,用情教人,教学中师生双方以情感为纽带,让学生心领神会,从而能够更好的理解和体会本文内容。整堂课过程较为流畅,学生的参与度虽然很高,但由于对学生引导不够,而且读完之后,间隔时间过长,学生易遗忘,下次在设计时需要控制朗读速度,并事先设好分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