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1一、揭题,走近作者
1、理解:“开端”(板书课题:劳动的开端)
2、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地把课文读一遍。出示自学提示:(1)读准字音,了解词意;(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作者的第一次劳动,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第一次劳动的无比艰难) 板书:艰难
3、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读出了作者的艰难?
三、用心读课文,学习“艰难”
1、大声读课文,画出描写”艰难”的语句,写写简单的批注。
2、交流:
板块一:受欺又受伤
板块二:人小担子重
板块三:路远且难走
四、读对话,体会“坚强”
1、作者劳累了一整天,最终换来的是遍体的伤痕却一无所获。这是多么辛酸,多么痛心,多么艰难,多么感人至深的劳动啊。请默读23-29段,你又从中读出了什么?
2、为什么作者的肩膀又红又肿,第二天还去挑煤?
五、总结全文,拓展文本
出示:填空
小运铎半夜起来挑煤的时候,我们正在( ),当他挑着煤在山路上、一步一滑踉踉跄跄往前走的时候,我们正在( ),当他被饥饿和疲劳压倒、倒在床上的时候,我们正在( )。相比之下我们的生活是那么的( ),他的生活却是如此地( )。但他并没有屈服,第二天,他终于用稚嫩的肩膀把煤挑到了车站。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六、课外延伸
(滚动播放吴运铎的经历。)
吴运铎爷爷的童年就是在劳动的磨炼中成长起来的,他的革命生涯更是充满了艰难与险阻,但他从不屈服,一直忘我的工作着。《人民日报》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国的保尔》,从此吴运铎这个名字传遍了神州大地。他把自己的传奇经历写成书--《把一切献给党》更成了人们生活的教科书,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中有段话充分反映了他的顽强的战斗精神,无私无求的革命精神。
(齐读)—顽强战斗,以创造性的劳动克服一切困难。即使自已变成了一撮泥土,只要它是铺在通往真理的大道上,让自已的同志大踏步地冲过去,也是最大的幸福。—峰高无坦途,我自当奋力。
七、作业
读《把一切献给党》
板书设计
劳 动 的 开 端
艰 难
↙ 坚 ↓ 强 ↘
路远且难走 人小担子重 受欺又受伤
《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2一、课文特点及作者简介:
作者吴运铎根据自己的战斗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本课《劳动的开端》就是节选于本书。
二、教学目标:
1
学习11个生字的音,形,义,和15个新词。
2
通过学习课文,学生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
3
继续学习,分清主次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
按提纲复述课文
三、教学重点:
继续学习分清主次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学生了解,体会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
五、教学过程:
审题:《劳动的开端》-------劳动的开始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作者童年时代因受饥饿的威胁,被迫走上艰难的谋生道路的事。
细读课文,理请课文思路,给课文分段
讨论,归纳,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课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1-----8)起因
第二段(9----28)经过---à
本文重点
第三段(29---30)结果
再读课文,概括各段段意
1
学习第一段,默读课文
思考:这一段讲了哪三个意思?
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写了煤窑工人劳动的艰苦,工人像狗一样爬进爬出。
我打算去挑煤,和小赵约好准备半夜出发。
概括段意:“我”要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定去挑煤。
2
学习第二段,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层。
1)我约小赵半夜动身去挑煤,天没亮就到了挑煤的地方。
2)天亮以后,我挑着煤艰难地赶路,走了不到一公里就渐渐落在后头了。
3)午后“我”继续挑煤赶路,栽倒在半山腰,煤撒了一地。
4)太阳落山了,“我”挑着空筐回到家。
概括段意:“我”第一次去挑煤,走到半道撒了煤,挑着空筐回了家。
3
学习第3段,读课文
概括段意:第二天,“我”历尽艰难,终于把煤挑到车站,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通读全文,完成阅读思考第3题
1
先通读这三段话
2
选择哪一段概括了课文的重要内容,并说名理由。
~第1种~:串连了三段的段意,没有分清主次。所以不合适。
~第2种~:虽然简单抓了主要的,但内容不明确,也不合适。
~第3种~:既抓住了主要内容,而且概括的简练,所以这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后练习
1
比较下面每组,再分组组词。
端()胁()侮()欺()
瑞()协()悔()期()
棉()误()赌()栽()
绵()娱()堵()裁()
2
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不声不响:
匆匆忙忙:
3
摘录课文中描写挑煤艰苦的词语
4
分清主次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5
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1~先分层(前面已分过)
~2~按照分好的四层意思复述课文
~3~复述要求:要抓住主要内容,有条理、语句要通顺、用自己的口气讲。
板书设计:
劳动的开端
揭不开锅
决定去挑煤
用劳动解除饥饿的威胁
第一次挑煤
半夜动身
挑煤赶路,越走越累
午后栽倒在半山腰,煤撒了一地
太阳落山,挑空筐回 ……此处隐藏5725个字……
(2)课文中那些句子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a“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
这里用“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来比喻什么?
“我”突然被重重地摔在地上的感觉。进一步说明“我”被摔得很重、很痛,反映了矿上办事员得冷酷无情,旧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穷人的孩子到处受欺侮。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资本家及其手下的人没有人情味,不顾穷苦挑煤工人的死活,不把穷人当人看待。
《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7教材分析
《劳动的开端》是一篇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的文章,作者吴运铎根据自己的战斗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本课就是节选于本书。从课文中可以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学目标
1. 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步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能按提纲简要复述第—天挑煤的经过。
3.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4、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板书设计
劳动的开端
生活所迫 第一次挑煤 走上艰难的生活道路决定挑煤
旧社会的劳动人民生活艰难,穷孩子也被迫从事艰苦劳动的悲惨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设 计 意 图
第一课时
一、解题激疑,揭示新课
1、“开端”是什么意思?“劳动的开端”是什么意思?
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这是一次什么样的劳动?作者什么时候去参加劳动的?为什么把这次劳动称为“劳动的开端”?通过这次劳动反映了什么……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课文录音,思考:
(1)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作者先写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心去挑煤。再写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最后写第二天又去挑煤,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2)作者参加的是怎样的一项的劳动?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2、根据“决心去挑煤--第一次挑煤--第二天挑煤”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四、自学字词,读通课文
1、指名认读生字新词。
2、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煤藏( ) 宝藏( ) (cang zang )
挑( )战 挑( )脚 (tiao tiao )
半夜得( )动身 得( )了吧 (de de dei )
降落( ) 落( )在后头 ( luo la )
五、细读课文,加深认识
1、轻声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先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再写萍乡煤矿挖煤、运煤情况;最后写“我”去约小赵一起挑煤。
2、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1)“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①如果不打比方,使句子意思不变,还可以怎样说?
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很难过。
②这两种说法到底哪种好?为什么?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心里的难过程度。说明才十二岁的吴运铎就已经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有了为家庭分担忧愁的愿望。
③有感情的朗读。
(2)“工人进出……从窑里拖出来”
①变换说法。
工人进出连腰
《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万丈深渊、威胁、不声不响、匆匆忙忙、艰难、晃荡”等词语的意思。
2、重点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3、体会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及在文中的用法。
4、阅读课文,理解内容,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
课时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
一、谈话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生活不愁吃,不愁穿,非常幸福,可是,大家知道吗?在旧社会,许多穷人的生活却相当的艰难。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旧社会一个12岁的孩子,看看他是怎样开始艰辛的劳动,帮家里谋生的。
二、解题激疑,揭示新课
1、“开端”是什么意思?“劳动的开端”是什么意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劳动的开端》。
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这是一次什么样的劳动?作者什么时候去参加劳动的?为什么把这次劳动称为“劳动的开端”?通过这次劳动反映了什么……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课文录音,思考:
(1)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作者先写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心去挑煤。再写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最后写第二天又去挑煤,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2、讨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画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理出一个简要的提纲。
半夜动身去挑煤,到了地方,办事的人还在睡觉;
天亮后,挑煤赶路,越走越黑;
午后继续赶路,因为太累了,人被绊倒,煤撒了一地;
太阳落山了,挑着空筐回家。
3、作者参加的是怎样的一项的劳动?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四、再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后,指名认读生字新词。找出哪些是形声字便于记忆。对一些形近字进行比较学习。联系字义学习“歪”字。说说自己对“万丈深渊、威胁、不声不响、匆匆忙忙、艰难、晃荡”等词语的理解。
(2)、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煤藏()宝藏()(cang zang)
挑()战挑()脚(tiao tiao)
半夜得()动身得()了吧(de de dei)
降落()落()在后头(luo la)
五、细读课文,加深认识
1、轻声朗读课文1——7自然段,思考:这个部分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先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再写萍乡煤矿挖煤、运煤情况;最后写“我”去约小赵一起挑煤。
2、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1)“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