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时间:2025-10-17 22:41:10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借助课文内容,结合诗句的理解,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悟古诗写作是有感而发,尝试组织语言,理解诗歌的写作是有背景和缘由。

教学重难点:

1、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2、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指板书) 学生齐读。

2、我们知道这句话出自王维的一首诗,那就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出示古诗)谁能读好它吗?

指名读、齐读。

3、每逢佳节,这里的佳节指的是(生接重阳节),重阳节是哪一天?重阳节有什么习俗?

4、同学们了解的真多,重阳节是一个美好、团圆的节日,每到这样的节日,王维会倍思亲。

5、你能说说“倍思亲”的意思吗?(更加思念亲人)我们再来读好它。

二、教学第二小节

1、王维为什么会发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故事,走进他的内心。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

哦,原来是王维看见长安的人们在欢度节日呀,(出示第二节)再读读这段话,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名回答。抓重点字词。

2、重阳节就是这样热闹啊!谁能用朗读把我们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看一看?(指名朗读句子。)

3、让我们一起来读出长安街上的热闹吧。(齐读句子)

三、教学第一节

1、看到别人都是家家团圆,是如此的幸福,可王维怎么样呢?

是的,他(出示: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5岁,只比我们大了6、7岁,跟我们一样,也是一个孩子呢,却已经离开家乡两年了,700多个日日夜夜,想想看,这两年来,他会遇到什么困难呢?学生想象说话。

2、这么小年纪,本该在父母身边好好地享受父母的关爱,而如今却独自一人在外求学,他的`内心是多么孤独呀!(板书:孤独)

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3、这就是诗中的(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我们一起来。

谁来读出王维孤独的心情。

指名读、齐读。

4、看着大街上热闹的景象,王维的内心是格外的孤独,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内心世界。老师读第一节,同学们读第二节。

师生合作读第1、2节。

5、在这样的情景中,王维触景生情,不由自主发出了“倍思亲”的感叹。出示两句诗,齐读。

四、教学第三节

1、王维孤单一人,不由伤感起来,在这美好的节日里,他在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三小节,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出示第3节

学生练习说话。

2、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同学们,让我们也来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远眺,感受王维和兄弟登高的喜悦吧。

齐读。

3、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说就是——思绪万千。

他还想到了什么?

生答:如今我们却一句

是呀,他和兄弟(天各一方)同学们,王维所在的长安,在华山以西,而家乡在华山以东的山西蒲州。一山之隔,千里迢迢,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你能读好这两个词吗?(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4、看,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假如你是王维的兄弟,此时此刻,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说,教师加以指导)

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他们彼此牵挂,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那浓浓的思亲之情。(指名读,齐读。)(板书:牵挂)

这真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引读)。

让我们来回味王维无尽的思绪吧。男生读山这头的王维,女生读山那头的兄弟,老师读两者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分角色朗读这一段文字。)

5、那时的快乐,现在的孤独、王维与亲人彼此牵挂,难怪他会“每逢佳节倍思亲”。

五、学习诗

1、于是,他提笔写下了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示诗题)

(1)同学们,15岁的王维孤身一人,作客他乡,这就是——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2)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在一起去登高游玩的情景让王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是——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3)此时此刻,此情此景,王维想到兄弟们肯定和往年一样,头插茱萸,携手登高,嬉笑欢乐,可独独少了自己一个人,这就是——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王维将自己浓浓的思念,凝于笔端,写下了这首思乡名诗。就让我们当一回小王维,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配乐指读)

3、多么动情呀!就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配乐齐背)

4、但是,到了现在,这个佳节已经不只指重阳节了,而是所有美好的节日,比如:

中秋节,爸爸妈妈出差在外地,他们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节,边防战士守卫边疆,不能回家,他们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

元宵节,哥哥在外国读书,不能回家,他会深情地吟道:每逢佳节倍思亲。

5、其实,在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思乡情。你知道哪些?

《静夜思》《枫桥夜泊》《夜书所见》(指名回答)(你能背诵一下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齐读三首诗)

6、老师这里有几首,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出示古诗:听老师读一读(师范读)跟老师一起读一读,感受诗人的情怀。

7、让我们再来好好欣赏这首诗,把它工工整整地抄写在习字册上。

8、布置作业:

课后让我们搜集一下,来开一个“思乡诵诗会”吧。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新词。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3 、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此处隐藏27475个字……p>

除夕之夜,王维看到———————————————————————————,便情不自禁地吟诵——————

这句诗现已成为许多身处他乡的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佳句。

完成作业纸上的填空:中秋之夜,坚守边疆的子弟兵们,看着天上一轮圆月和自己的形单影只,不禁想起了远方的家人,情不自禁地吟诵:——————————

2、读一读作业纸中思乡的诗,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37页例12、例13。

教学目的: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份"、"几个几"和"几倍"的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意义。

教具:投影片、圆形、三角形图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投影出示)

1.看图说出各是几个几。

(1)☆☆☆☆☆☆

(2)○○ ○○ ○○

2.动手操作:第一行摆2个0,第二行摆,摆出3个2。要求学生回答第一行是几个几,第二行是几个几。

[第1题复习了几个几,为学习倍的概念作准备,第2题主要渗透类比的思想,复习了几个几,为沟通旧知"几个几"与新知"几倍"的联系作了较好的铺垫。]

二、导入新课

1.投影显示:一段黄带子和一段红带子。如图:

黄带子:

红带子:

2.问:同学们喜欢红带子还是黄带子?哪种带子长?

[此问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起学生注意。]

3.问题:如果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那么红带子的长有这样的几份?

教师边提问边随手用复合片把红带子平均分成4份,如图:

红带子:

[这是以一种动态形式让学生充分感知红带子有这样的4份。]

学生回答: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这样4份。并让全班学生说出这种关系。

4.教师指出: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这样的4份。我们就说,红带子的`长是黄带子的4倍。

这里黄带子和红带子的长之间还存在着一种"倍"的关系,"倍"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节课就来探讨"倍"的认识。

(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通过直观演示,由"几份"引入了"几倍",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倍。]

三、探究新知-一建立"倍"的概念

1.理解"倍"的含义

追问:

①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这样的几份?

②那么,我们就可以怎样叙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③为什么说红带子的长是黄带子的4倍呢?

组织小组讨论问题

③,教师行间指导,进一步帮助理顺思路。然后进行集中发言,教师板书重点部分。

④让学生打开书第37页阅读例12

提问:如果把红带子的长截成2份、3份,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叙述呢?

[例12的教学,借助日常概念"份",引出数学概念"倍",这里先要求学生看事物说出是几倍,再让学生说明"为什么",层层推进,加深对"倍"的认识,并且通过份数的变化,让学生知道"几倍"就相当于有这样的"几份"。]

2.自学例13

(1)投影出示例13图:

(2)出示自学提纲:

①黄花有2朵,红花有几个几朵?

②如果把2朵黄花看作1份,那么红花的朵数有这样的几份?

③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几倍?

分组解答,集中发言。

④如果黄花增加1朵,虹花不变,那么红花的朵数又是黄花的几倍呢?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一份数发生的变化,弄清以什么为标准,有几个标准数这样多。

(投影)黄花:

追问:为什么说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2倍呢?

⑤小结:今天学习的有关"倍"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在过去学习的"几个几"知识上发展的,解答这样的题目,要弄清几个问题:

a.以什么为标准b.有几个几c.就有几倍

[遵循学生认识规律组织教学,由扶到放,从上例由"份"→"倍"的认识,发展到这里由"几个几"→"几份"→"几倍"的认识,通过圆形的直观,引导学生建立"几个几"与"几倍"的联系,概括"倍"的含义,形成初步的理性认识。体现了通过具体形象抽象本质属性并加以概括的过程。]

四、巩固练习--加深对"倍"的理解

1.动手摆一摆

①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的0的小数是的2倍。

②第一行摆,摆几个由自己决定,第二行摆的个数必须是的3倍,想→想,怎样摆?

2.动手拍一拍

教师拍表示一倍的次数,学生按要求有节奏地拍出表示几倍的次数。

①师拍:××。要求学生拍的是老师的4倍。

②师拍: ××××。要求学生拍的是老师的3倍。

[这种游戏式的练习,学生精神集中,情绪高涨并且教师在短时间内能查明全班学生掌握情况,有效消?"被遗忘的角落"。]

3.用脑猜一猜

①教师举起了2支铅笔和一个盖有盖的铅笔盒,说:这盒里的铅笔是这2支铅笔的3倍,猜猜铅笔盒中是几支笔?

②教师举起了6支铅笔和一个盖有盖的铅笔盒,说:这6支铅笔是这盒铅笔数量的2倍,你们猜猜铅笔盒中有几支铅笔?并说明道理。

4.动口说一说:

老师带领学生一起"逛动物园",即用投影出示动物园-角的彩色画面:

1只长颈鹿6只小企鹅

2只小白兔3只小鸭子

4只小熊猫8只小鸟

看着这幅图,每个同学用今天学习的有关"倍"的知识说一句话,老师示范说第一句:小鸟和小白兔比,白兔有2只,小鸟有4个2只,所以小鸟的只数是白兔的4倍。

学生发言后,为了满足大家的愿望,请全体学生起立,说出一句自己最想说的倍数关系句。

[1。通过多种渠道(耳听、手动、眼看)、多种形式巩固并加深对"倍"的理解。2。问题带有开放性,如动手摆一摆中,第一行摆a,摆几个由每个学生自己决定,把出题的权力"下放"给学生,但第二行摆的必须是第一行的3倍。这种开放性的练习更能体现学生的生体性,促使学生从发散思维中寻找规律,使学生的思维水平进入更高一个层次。]

五、总结

①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②指图:3个3,也就是几的几倍?

["倍"的概念的建立,是采用教师重点谈话、讨论交流、看书指导等多种形式来突破难点的,使本节课重点更为突出,较好的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