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乞巧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乞巧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乞巧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 会写4个字,能认 8个字。
2. 背诵本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能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4. 教学重点:朗诵背诵本诗,理解诗意,体悟诗情。
5.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6. 教学准备:1、学生收集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2、教师准备蹊跷用的红丝线和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看插图,引导说出牛郎织女的故事。
2. 牛郎织女相会的同时,唐代民间正在举行一个盛典——过乞巧节。想知道乞巧节是什么节吗?
3. 简介诗人林杰。
4. 阅读课后“资料袋”,了解乞巧节。
二、初读诗歌,指导朗读。
1. 认读生字,扫除阅读障碍。
2. 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3. 指导按“平长仄短”规律读。
(1)师示范读。
(2)生自由大声读诗。
三、学习古诗,体会诗情,感悟诗意。
1. 解诗1、2句。
(1)看书上插图,给插图起名。(题目)
(2)织女平时在天上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出示汉代无名氏的诗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
指导读,想象。
牛郎和孩子们在天河东岸如何呢?出示:“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3)人们同情牛郎织女的不幸,人们更渴望现实生活中充满幸福与自由。所以在七夕,人们都会深情祝福他们——
(4)齐读1、2句诗。
(5)他们今天终于相会了!多为他们高兴呀!——怎么读出来呢?(高兴。激动)
2.理解3、4句诗。
1. 抓住“家家”“穿尽”来理解乞巧节热闹盛况。
2. 设置情境,模仿乞巧。进行“对月穿针”活动。
(1)出示《乞巧歌》(唐代民间)
“乞手巧,乞容颜,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出示胶东地区乞巧歌:
“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
小结:(让学生自己感受)凡是美好的心愿,都可以在今天向织女乞取。
(1)理想是指路明灯。我想知道你们有什么样的心愿?指名说心愿,培养理想观念。
a. 小组内互说理想。
b. 指名说心愿。
(2)让我们祈求织女姐姐实现我们的心愿吧!取出红丝线和针,模仿古人对月穿针乞巧。
要求:一边说出自己的心愿,一边把红丝线穿过针鼻儿。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
(4)让我们尽情感受这盛大的典礼吧!大声朗读本诗,进入唐代盛大的乞巧场面。
四、诗歌是要配乐歌唱的,让我们模仿古人来唱读诗歌吧!(古典配唱)
1. 试着选择欢快、优美、抒情的歌曲配唱。
2. 推荐耳熟能详的《天仙配》中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调。
3. 齐唱本诗。
五、扩展延伸。
今天我们和唐朝人民一起向织女乞取智巧,表达了在美好的日子里我们美好的心愿。但是,只靠乞取就能实现理想吗?现实生活中,到底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让同学们讨论。归结为:假若你和时间一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附板书:
乞巧——→织女?
平仄规律唐 林杰
入境 |
配唱 ↓
自己
(和时间赛跑!)
乞巧教学设计2教材解读:
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乞巧》是人教版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选编这首古诗的意图就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会到诗中展示的姑娘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强烈心愿。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古诗教学应该:“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展开想象,获得诗中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教学时,采用意境互动教学策略,创设多种形式的互动,如借画面互动,借音乐互动,借吟诵互动,借想象互动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诗文的理解,以学生为主体,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诵读,感受,提升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乞、宵、霄”三个生字,区分同音字“宵、霄”两字的含义。了解诗句的意思。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民间歌谣的引入,课件的激发,语言的启发,来引领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升华情感体验。
(3)情感与价值目标
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古人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是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情感是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民谣激趣,揭题引入。
1、 出示《织女乞巧歌》,指名读,齐读。
2、说说民谣中的关键词,教学“乞”字。
3、简介织女及《牛郎和织女》的神话传说。
4、揭题。
设计意图:(选用与课题内容密切相关的民谣,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探究古诗的热情,对“乞”的教学,既解了课题中的重点词,又带出了神话传说,从而为古诗教学打好了铺垫。)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 解题。
2、简介作者。
3、采用多种形式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读出节奏。
4、教学“宵”和“霄”。
5、整体感知古诗所呈现出的两幅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个别读、合作读、齐读的方式,将古诗读通、读顺、并读出节奏。在反复朗读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画面,抓住古诗的主线。)
< ……此处隐藏23806个字……>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生:谓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大家仔细听听,他读准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指名读)
3、正音: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想字典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4、古人云:独而无学友。(生:则孤陋而寡闻)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呢?(生: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一起学习的朋友,就会见闻少,知识浅薄)对,那就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五分钟够吗?开始吧!(学生讨论)
5、时间到!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也正应验了孔子的话:三人行(生:必有我师焉),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向他人请教!
6、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1、“碧霄”是什么样的呢?2、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3、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问的好!古人云:敏而好学,(生:不耻下问)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知道吗?(知道)
谁来说一说。(指一个学生说)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2、(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
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说)
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
还记得老师曾经教你们积累的杜甫的《牛郎织女》吗?请你们背一背!(学生齐背)
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课件天文图)
找到了吗?(引导学生找,辨别方位)
原来古诗还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呢!再来读读这首诗吧!(学生齐读)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
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学生再次回答)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学生自由回答)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4、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日啊?(六一儿童节)
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周围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学生自由说)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学生再次读)
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争取说得更好!(交流指名回答)
5、反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课件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c、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3、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生: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背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积累下来,和往常一样,打开“古诗积累本”把它记下来吧!(学生记古诗)
五、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吧!
总结:
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收获很大,不但复习了以往积累的古诗,还学习了一首新诗,同时还诵读了很多很七夕有关的古诗,真了不起!大家陶醉在诗海中。充分地感受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其实不光在课内,在课外我们还应自发地去了解、去学习、去积累,去发自内心地热爱古诗,你们能做到吗?(能)
下课
教学反思: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重视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努力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拓宽语文的学习空间。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取向,“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我比较关注学生的切身感受和自我体验,重视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充分体现了传统“诗教”的熏陶、感染功能,也体现了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
当然,这堂课既有亮点,也有不足之处。例如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诵读还不够到位,我想,怎样挖掘诗的情感,才能让学生真正读出诗的神韵,还需要我再度去思索吧!



